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北京西山地区官地杂岩斜长角闪质糜棱岩中变形角闪石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构造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和电子探针(EPMA)等方法手段,对角闪石的变形进行了系统分析.显微镜观察获得斜长角闪质糜棱岩中角闪石变形为σ型和δ型残斑,长柱状新晶构成残斑拖尾;利用EBSD技术分别对角闪石残斑系的核部和幔部进行晶格优选方位统计,结果表明新晶角闪石EBSD组构特征与残斑核部角闪石的组构特征类似,推导其主滑移系为(100)001;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角闪石残斑系的核部和幔部亚微构造特征,残斑核部以缠结位错为主,新晶内部位错发育较少或无位错,残斑与新晶过渡部位可见由位错围限的膨凸亚晶粒;应用角闪石地质压力计和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度计等进行温度计算与压力估算,残斑系列温度范围为675.29~702.91℃、压力范围为0.29~0.41 GPa,拖尾新晶系列温度范围为614.11~678.97℃、压力变化范围为0.11~0.31 GPa.综合分析北京西山地区官地杂岩中角闪石显微变形特征、组构特征、亚微构造特征和变形温压条件,角闪石变形机制为膨凸动态重结晶.  相似文献   
42.
变形分解作用与中条山上玉坡变基性侵入岩席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条山胡家峪—上玉坡背斜核部正变质基性岩的变形分解及变质作用的研究以及变形变质系列的建立,结合成因矿物学的研究及铜矿峪地区绛县群变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的对比,确认背斜核郎的黑云片岩系为与中条运动早期区域性伸展有关的沿剥离断层侵入的基性岩席的变形变质产物。从而否定了长期以来一直把它定为“绛县群铜矿峪组(或西井沟组变基性火山岩)”的论断,对中条山变基性浸入岩的形成和演化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3.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宋鸿林 《地学前缘》1995,2(1):03-111
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后,重点探讨了几个问题:变质核杂岩发育的构造位置,既有如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陆缘冒地斜中心的,又有大量是陆内的。它们的基本结构更普通的是三层式,即在核杂岩和上部不变质的以发育正断层为特点的盖层之间,通常发育一套以浅变质的、发生过强烈近水平剪切所致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状岩系;从韧性流变层的不均匀分布,反映出地热状态的横向不均一性;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热状态及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表明,幔源热隆、地壳的热软化、重力上浮及水平应力的联合作用可能是其隆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原理,在前人建立的断展褶皱数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断展褶皱要素组合对隐伏滑脱层发育深度和几何样式的限定。需要给定的参数组合包括:断展褶皱后翼倾角2θ、翼间角γ、背斜的构造高度h、背斜的宽度LAB、断端点T以上地层厚度h0。这些参数均可由野外实测或地震剖面解释中给定。由这些参数可以推导出:断坡的倾角α、断坡的顶点T到断层滑距开始降低的点P的距离LTP、地层的压缩量f0、隐伏滑脱层的深度h’。将此推导过程用VC++编程软件ZB1.0加以实现。根据地震剖面的解释及地表资料整理结果,把上述演算结果应用于重庆方斗山地区的茨竹亚背斜的2个剖面中,计算出隐伏滑脱层的深度分别为8.10~8.63 km,证明茨竹亚背斜隐伏主滑脱层发育于寒武系底部。滑脱断层断坡倾角为29°~45,°属于中等倾角。这一研究成果既可在理论上定量计算隐伏滑脱层样式和深度,又能指导对潜伏构造的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45.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构造样式及形成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逆冲推覆构造是燕山板内造山带的重要构造形迹之一,我们曾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同前陆褶冲带逆冲推覆构造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6.
前言     
马杏垣院士历来认为:要用高度活动的动力地球观作为构造地质的学术指导思想,重视实地调查和提高野外构造现象的观察能力,不断运用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这是中国构造地质学能够有所前进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他还强调,应强化构造地质的四维研究、指出大.中、小尺度构造研究要互相配合,尤以中度的区域构造格局查明最为重要;要准确区分形成于不同层次的构造变形组合特征,揭示它在成因上的共生与制约关系;应筛分不同构造期次的变形体系和样式,从新到老地反演区域构造的改造过程。这种先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学,对深化我国造山带构造地质研…  相似文献   
47.
剥离断层、板块内近水平的剪切带与伸展构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地壳的水平伸展作用是形成大陆板块内部断陷盆地的重要因素.在山区的基底岩石中,这种伸展在上部层次表现为一系列低角度的剥离断层;在中深部层次表现为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本文中阐明了它们的鉴别特征.据此,在北京西山新生代以前的地层中,已发现了多期的伸展与挤压作用交替所造成的复杂的构造.  相似文献   
48.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同夺以不同的类型分布在不同的构造地层中。这种产状可以用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相转变的底辟上升、造山楔伸展构造作用来解释。文中分析了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造山后伸展的机制和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赣北萍乐拗陷是对冲构造还是巨型构造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鸿林  朱忠等 《地质通报》2003,22(2):124-129
对“板溪群”构造属性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各家观点都有证据支持,但相互之间又有矛盾,综合分析多家研究成果,多方面证据显示江西境内的萍乐拗陷很可能是一个巨型构造窗,沿萍乡至乐平一带山露的晚古生代至早三叠纪地层是原地系统,附近的“板溪群”是外来系统,上古生界中的对冲构造可能是另一期的构造。这一带的“板溪群”既包含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同时更可能包含有中生代的构造混杂岩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