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7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篇 |
大气科学 | 54篇 |
地球物理 | 117篇 |
地质学 | 245篇 |
海洋学 | 62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47篇 |
自然地理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1942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632.
2014年7月19日夜间黑龙江克山出现雨强超过90 mm的短时强降水,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冷锋前部的暖区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出现在580 dagpm线附近,副高诱发的超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2)地面辐合线和地形抬升触发对流。高空急流东移,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和辐散区与低层辐合相耦合促使对流快速发展增强。耦合消失,强降水则快速减弱。(3)低层暖平流明显,尤其地面具有暖锋锋生特征。强降水出现在不稳定层结和上升运动快速增强的阶段。(4)地面~200 hPa辐合层形成深厚的上升运动区,促使对流快速发展。(5)中尺度对流雨带沿地面辐合线生消。降水先出现在暖湿舌前部。随后,强降水产生的冷空气抬升暖湿空气形成冷锋特征的降水,由于强降水和冷空气的正反馈作用,降水持续时间长。冷空气势力最强时,伴随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及0~1 km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龙卷产生。(6)开口状地形的辐合作用、抬升及局地地形导致的中尺度环流风场对暖区降水的形成和维持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33.
对长江流域443个GNIP的降水样品同位素原始资料,分降雪和降雨进行δ2H和δ18O线性回归,得到降雪样品的相关方程为δ2H=7.965δ18O+17.114,有最大的斜率和截距;而降雨样品根据降水量大小从<10mm至>300mm分为4组后,得到的相关方程随着降水量的减小,斜率和截距均减小,斜率从7.701减小为5.705,截距从7.812×10-3减小为-5.479×10-3。δ2H~δ18O相关方程的斜率及截距与气温、水汽压之间的关系表明,在降水从云层底部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仅较小降雨事件有明显的二次蒸发现象,并伴随着同位素的分馏。长江流域较小降雨事件占有比例很小,仅为所有降水事件的6.32%,所以二次蒸发效应仅引起地区大气降水方程斜率和截距的微弱减小。研究表明,单个降水原始资料的同位素分析,能产生长期加权平均降水同位素分析得不到的宝贵信息。 相似文献
634.
635.
于田县幅、伯力克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多岛洋内亲塔里木板块的小洋盆;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沟-弧-盆体系,为弧后陆缘小洋盆消减的产物,该盆地于中二叠世末褶皱,代表晚古生代弧-陆碰撞后的大陆增生;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及巴颜喀拉山群奠基于特提斯洋盆之上,在接受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的同时向北侧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之下俯冲,形成了昆仑山最南侧、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带,并最终实现洋-陆转化. 相似文献
636.
卫星高光谱大气CO2探测精度验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高光谱大气CO2遥感探测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卫星CO2反演产品的地基观测验证是获得产品精度评价、发现算法可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地基高光谱CO2的观测验证研究对提高卫星产品定量精度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大气CO2探测卫星的研制进展,短波红外大气CO2的反演方法进展,重点阐述了地基高光谱CO2探测技术进展及其对卫星大气CO2的定量探测精度验证方法和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37.
利用调查获得的滑坡数据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川西高原岷江、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发生的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和坡高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这些统计结果与深切河谷地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的滑坡高程主要集中在1500~2000m,大渡河流域滑坡主要发生在海拔高程1000~1500m和1500~2000m。滑坡发生的地形坡度主要分布在15°~35°,岷江流域有45.21%滑坡发生在地形坡度35°~55°处;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主要集中在地形坡度15°~45°之间。分析指出,川西高原绝大部分滑坡主要发生在河流“V”型谷地中,并受深切河谷地形地貌形态特征的控制。晚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主导了河谷的深切作用,成为青藏高原东缘群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和分布的主要内动力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38.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深层砂岩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压顶面附近(现今埋深4400~6200m, 温度105~145℃) 砂岩中广泛出现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与超压流体活动关系密切.由于超压封闭和释放引起其顶面附近砂岩中的孔隙压力和水化学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可导致碳酸盐沉淀和易溶矿物溶解过程交替出现.根据腹部地区超压顶面附近深埋砂岩成岩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储集物性、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烃源岩热演化模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 含铁碳酸盐胶结物是主要的胶结成分, 长石类成分的次生溶蚀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 纵向上深层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出现15%~30%含量的地层厚度范围约在邻近超压顶面之下100m至之上大于450m, 碳酸盐胶结物出现大于25%含量高值带分布在靠近超压顶面向上的250~300m的地层厚度范围, 超压顶面附近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值的深度范围也是次生溶蚀孔隙(孔隙度10%~20%) 发育带的范围; 因晚白垩世以来深部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生烃增压作用, 导致在超压顶面附近砂岩晚成岩作用阶段深部富含碳酸盐的超压流体频繁活动, 所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受到了明显的与深部生烃增压有关的超压热流体和有机脱羧作用的影响; 超压流体多次通过超压顶面排放, 使得超压顶面附近砂岩遭受了多期酸性流体溶蚀作用过程, 形成了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639.
系统梳理2021年3月24日新疆拜城MS 5.4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高频、带状分布等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5项异常,其中形变3项,电磁2项,且形变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在多参数概率谱异常。拜城MS 5.4地震发生在库车坳陷西南部,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该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前存在前震活动,余震较少,序列活动呈持续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拜城MS 5.4地震前异常较多,其中地震活动相关异常为后续中强地震的预测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640.
塔东铁矿是一个由多种元素伴生的矿床,文章介绍了塔东铁矿含钒铁矿石的物理、化学特征及提取钒的方法,提出了塔东铁矿含钒铁矿石提钒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