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8 毫秒
21.
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台-黔南台陷-望谟NW向构造变形区的右江褶皱带内,区内以褶皱、断裂构造为主,导致层间滑脱,挤压破碎,为成矿提供了构造控制条件。二叠系上统领薅组第二段,薄-中层状粉砂岩,含砾质粉砂岩夹中厚层岩屑粉砂、细砂岩夹少量薄层钙质粘土岩及硅质岩,局部岩层受构造影响硅化蚀变强烈,是矿区主要含矿层位,矿体围岩主要为薄至中层状粉砂岩,共有6个金矿(化)体,矿体形态呈似层状产出。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卤)水溶滤金矿床,为砷-锑-汞-金建造,层位标志、蚀变标志等找矿标志明显,研究结果对以后的地质勘查具有很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2.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多岛洋内亲塔里木板块的小洋盆;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沟-弧-盆体系,为弧后陆缘小洋盆消减的产物,该盆地于中二叠世末褶皱,代表晚古生代弧-陆碰撞后的大陆增生;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及巴颜喀拉山群奠基于特提斯洋盆之上,在接受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的同时向北侧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之下俯冲,形成了昆仑山最南侧、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带,并最终实现洋-陆转化.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北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略综述了青藏高原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多方面所获得的9项主要进展和新成果,阐述了这些成果不仅对揭示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组成、形成、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利用也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部署在西昆仑新疆叶城县南提孜那甫河与和田市南喀拉喀什河山前3条河谷阶地横剖面所提供的实际资料和ESR、14C年代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①西昆仑这两条相距250km河流属于同一个山前地貌单元;②剖面Ⅰ、剖面Ⅲ的T4、T3、T2、T1分别形成于约100kaB.P.、80kaB.P.、50kaB.P.、30kaB.P.;③依据形成时代,剖面Ⅰ的T3、T2、T1分别对应剖面Ⅱ的T4、T3、T2,剖面Ⅱ的T1形成于8.5kaB.P..对横剖面的对比并结合纵剖面,认为该地区100kaB.P.以来山前河谷地貌的形成,气候作用大于新构造作用;8.5kaB.P.前后发生过一次新构造的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25.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AAS)和X射线衍射(XRD)对山西左云粘土和贵州毕节粘土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左云粘土与毕节粘土的各种化学成分均相差不大,但两者在物相上差别较大。左云粘土主要的物相为高岭石和石英(85%~90%),且石英含量较高(20%~40%),少量为蒙脱石、伊利石、角闪石等。毕节粘土除石英型粘土外主要的物相为高岭石(80%~90%)、绢云母(1%~20%)和石英(1%~10%),少量为蒙脱石、绿泥石、角闪石等。烧结试制结果证明通过合理配比的毕节粘土同样可以制造出合格的电瓷绝缘子。  相似文献   
26.
青藏高原北部茅口晚期地层缺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化石丰富,尤其是早—中二叠世地层层序完整,且产丰富的、珊瑚、腕足类等化石,晚二叠世地层分布较为零星,仅局部地区有保存。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大量的野外观察,发现中、晚二叠世之间普遍存在着沉积间断,表现为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以及晚二叠世地层的大量缺失。与华南区对比,普遍缺失中二叠统茅口阶顶部的Yabeina生物化石带,相当于本带所代表的茅口晚期地层是缺失的,这对于建立青藏高原北部地层序列,探讨沉积—构造演化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概略综述了青藏高原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多方面所获得的9项主要进展和新成果,阐述了这些成果不仅对揭示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组成、形成、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利用也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8.
以北祁连造山带嘉峪关北大草滩地区原划为中—下奥陶统的阴沟群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组成和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碎屑岩沉积时代早于432.5Ma,为早志留世,该套沉积地层并不属于早—中奥陶世阴沟群。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可明显分为4组:早古生代年龄组,434~521Ma,峰值为447Ma;新元古代年龄组,791~992Ma,峰值年龄966Ma;中古元古代年龄组,1017~1755Ma,并出现1120Ma、1278Ma、1427Ma和1648Ma多个峰值;古元古代早期—新太古代晚期年龄组,1879~2663Ma,并出现2089Ma、2428Ma和2543Ma多个峰值。综合分析显示,碎屑岩沉积物质来源于祁连造山带和阿拉善地块,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岛弧型岩浆岩和新元古代岩浆岩,以及造山带结晶基底岩系为该套碎屑岩沉积提供了更重要的物源。  相似文献   
29.
孟勇  唐淑兰  王凯  李艳广 《地球科学》2018,43(12):4427-4442
对东天山大白石头南片麻状花岗岩的研究,可以为新元古代早期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提供约束.在野外调查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片麻状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片麻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22.7±7.9 Ma.岩石富SiO2(70.04%~71.60%)、碱(Na2O+K2O=5.93%~6.58%)、Al2O3(13.88%~14.91%)和低MgO(1.13%~1.29%).岩石Al2O3/TiO2(25~27)小于100,CaO/Na2O(0.7)大于0.3,K2O/Na2O(1.6~2.2)大于1.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及La等,亏损Ba、Ta、Nb和Sr等,(La/Yb)N(7.29~8.11)小于10,δEu小于0.5,均显示出S型花岗岩特征.锆石εHf(t)均为正值(3.226 78~13.727 46),二阶段模式年龄为920~1 598 Ma,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综合已有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天山地区出露的该期构造岩浆事件可能对应于新元古代的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   相似文献   
30.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台-黔南台陷-望谟北西向构造变形区的牛角寨背斜,区内以褶皱、断裂构造为主,导致层间滑脱,挤压破碎,为成矿提供了构造控制条件,矿床成因类型为微细粒侵染型低温热液矿床。共圈定6个金矿体,褶皱、断裂发育地段,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与三叠系下统罗楼组接触部位、三叠系中统新苑组第一段与三叠系下统罗楼组接触部位是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研究对以后的地质勘查具有很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