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8篇 |
地质学 | 33篇 |
海洋学 | 12篇 |
综合类 | 15篇 |
自然地理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鸣沙表面结构特征与共鸣机制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鸣沙发声机制是风沙物理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采自沙漠和海滩哑沙及敦煌鸣沙山鸣沙变哑的哑沙的冲洗实验、玻璃微珠表面化学溶蚀实验、表面覆盖实验及SEM的分析. 发现: 鸣沙发声与沙粒表面有无 SiO2凝胶无关, 也与其表面的化学组成无关, 而与自然沙粒表面由风蚀、水蚀、化学溶蚀及硅凝胶沉淀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多孔(坑)状物理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有关. 其共鸣机制与亥姆霍兹共鸣腔相似. 其次, 粉尘或更细的黏粒等杂质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所产生的阻尼作用, 可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而变为哑沙. 因此, 清除石英颗粒表面各种细小杂质对多孔结构的污染是恢复哑沙发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2.
利用Bedmap2数据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冰雷达数据,在中山站至Dome A断面的Gamburtsev山脉地区首次构建11.3 km×11.5 km南极局部冰盖三维模型。着重介绍三维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其中冰雷达数据采集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冰雷达系统。详细阐述了冰雷达数据的处理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常规图像修正技术以及冰下地形获取,得到冰下基岩埋深和冰盖内部等时层埋深,插值得到100 m分辨率的冰下基岩DEM(海拔1 729 m~2 718 m)和等时层DEM(海拔2 601 m~2 950 m),利用南极Bedmap2冰表面栅格影像得到100 m分辨率的冰盖表面DEM(海拔3 679 m~3 745 m)。结合冰盖内外部数据处理结果,构建包含冰盖表面、冰盖内部等时层和冰下基岩地形特征的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对冰盖内外部地形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3.
基于2002年—2011年AMSR-E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海冰外缘线面积每年减小8.28×104km2,下降趋势最快的季节为夏季,下降速度是1979年—2006年的两倍多,而且海冰密集度也在降低。2003年、2004年的冰情相对较重,2007年海冰面积最小。长期冰在2002年—2010年间减少了近30%,减少的区域主要在波弗特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贴夫海、喀拉海以及由这些边缘海向北极方向延伸的北冰洋的广大区域,长期冰减少的地方大部分为季节性海冰增加的地方。海冰面积与年平均气温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减小趋势将会持续。 相似文献
74.
北极楚科奇海海冰特征研究——以1999年夏季为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北冰洋楚科奇海海冰分布、厚度、气/冰/海界面温度场观测,钻取海冰冰芯,观测冰结构的变化,发现3种海冰组合结构: 1)表面融化型; 2)表面和底部融化型; 3)整体融化型. 海冰结构形成的热力学过程为:在气/冰界面上,海冰上表面吸收辐射能使冰体升温,出现表面融化; 在冰/海水界面上,海冰盘与开阔水域的相间分布、相对运动,将周围温度较高的水体输送到海冰的底部,加热、融化海冰底部; 冰体升温,冰晶间盐水膜首先融化,分离冰晶,破坏海冰整体结构. 冰的相变吸热,使其温度维持在融点, 这些过程均衡了夏季北冰洋的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75.
2002年——2011年北极海冰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2002年-2011年AMSR-E海冰密集度数据, 分析了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海冰外缘线面积每年减小8.28×104 km2, 下降趋势最快的季节为夏季, 下降速度是1979年-2006年的两倍多, 而且海冰密集度也在降低。2003年、2004年的冰情相对较重, 2007年海冰面积最小。长期冰在2002年-2010年间减少了近30%, 减少的区域主要在波弗特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贴夫海、喀拉海以及由这些边缘海向北极方向延伸的北冰洋的广大区域, 长期冰减少的地方大部分为季节性海冰增加的地方。海冰面积与年平均气温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这种减小趋势将会持续。 相似文献
76.
77.
78.
1 IntroductionSeaice ,as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Arcticclimatesystem ,hasdrawnsignifi cantscientificinterest.Seaicethicknessanditsmorphologyhavedramaticimpactsono cean atmosphere iceinteractions(Wadhams 1 994;Barryetal.1 993 ;Dickson 1 999;PadhamsandNorman 2 0 0 0 ) ,whichdirectlyaffecttheexchangeprocessandspeedofheatandmassbetweentheoceanandtheatmosphere ,dominatethephysicalmechanicsfea turesofseaice ,andaffecttheseaicemovement&deformationaswellasicefreezing&meltingprocess(Hollandetal.1 99… 相似文献
79.
介绍一种能够高效探测海冰厚度的电磁感应方法及其在南极考察中的应用。该技术方法针对海冰和海水的电特性,利用电磁场原理精确探测仪器至冰水交界面的距离,以实现海冰厚度的测定。通过电磁感应(EM)仪观测的视电导率与同点位钻孔测量数据对比分析,获得视电导率与海冰厚度的换算关系式,通过对用该关系式计算出的海冰厚度进行验证,表明电磁感应技术能够获得可靠的海冰厚度数据。对探测剖面的海冰厚度统计表明,2005—2006年夏季南极内拉峡湾内海冰以平整冰为主,其厚度为0.8~1.4 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