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最近0.6Ma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中国黄土高原最近0.6Ma夏季风增强以及35~25kaBP和4~2.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增强的记录与澳洲干旱化或沙漠化增强记录的对比,提出导致澳洲沙漠化的澳洲高压增强,通过穿越赤道的气流有可能在过去增强东亚夏季风的论点;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东亚与澳洲气候记录所表明的同步变化,可能反映了与蒙古高压系统有关的东亚冬季风环流穿越赤道对澳洲夏季风环流增强的影响。南、北半球季风气候通过穿越赤道的气流相互作用可能自0.6MaBP开始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22.
最近150ka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格局的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覆盖黄土高原的30个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的测量,绘制了倒数第二冰期(约150kaBP)、末次间冰期(约130~74kaBP)、末次冰期间冰段(约59~24kaBP)、末次冰期极盛期(约18kaBP)及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约9kaBP)共5个特征气候期的磁化率等值线略图。以末次冰期极盛期黄土的磁化率作为风成粉尘的原始磁化率,相对于这个本底值的磁化率增量可作为夏季风气候活动在相应地区的指示及其相对强度。据此,初步恢复了由磁化率等值线所反映的各个时期夏季风气候的空间格局,并估计了夏季风平均锋面的活动范围及其北界的可能位置,从而粗略地再现了最近150ka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格局的演化过程。同时提出,这一演化过程不仅包含了控制东亚季风环流的各个成员的位置、强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置方式等重要信息,而且可能也与极地和穿越赤道的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23.
灵台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频率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甘肃灵台晚新生代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测量和频率磁化率分析,发现红粘土及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化率存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两套沉积在成壤过程中由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超顺磁性矿物含量,对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增大有重要的贡献。相比化率而言,受影响因素较少的频率磁化率变化,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超顺磁粒级铁磁矿物的相对含量,能更真实、敏感地记录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波动。灵台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频率磁化等在2.6MaBP前后不同的变率特征,揭示了大冰期来临前后黄土高原的冷暖、干湿反差产生了显著变化,而与此相关的冬、夏季风变迁则表现出不同的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24.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植物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分析表明,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划分出五个特征明显的孢粉带,代表五个不同高度带内的主要植物群落。它们基本反映了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在群落类型和主要成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种属数量、相对比率和分布高度等方面基本相似,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25.
广东碳酸盐溶洞发育的控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碳酸盐溶洞主要分布在粤北的韶关、清远两市。基岩岩性、地貌位置、水文条件、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是该地区溶洞发育的主要控制因子。广泛分布于华南岩溶山区、多级台地、山间盆地的晚古生代厚层碳酸盐岩是溶洞发育的物质基础 ;充沛的降水和活动频繁的地下水是溶洞发育的动力因子 ;褶皱核部、近翼部以及深大断裂的两侧是溶洞发育的有利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26.
孙东怀  周杰 《中国沙漠》1995,15(4):339-344
通过黄土高原及其临区104个地点地表土壤磁化率值与当地的现代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回归分析,建立了磁化率与降水量的转换函数。在遍布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典型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转换函数,初步恢复了全新世气候适宜期,黄土高原及黄土/沙漠过渡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7.
青海苏干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与大气粉尘记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位于干旱区柴达木盆地具有年纹层的苏干湖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内陆封闭湖泊, 其表层沉积物粒度具有多组分峰态分布特征, Weibull 函数的拟合结果发现, 其粒度分布全部具 有4 个基本组分: 超细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1 μm 上下; 细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5~10 μm; 粗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50~100 μm; 砂组分, 众数粒径在500 $m 左右。粒度主峰出现在细 粒组分或者粗粒组分。直接来自大气粉尘的冬季湖泊冰面样品及当地尘暴样品的Weibull 函数粒度拟合也显现出了相似的分布模式, 冰面样品的粒度主峰位于众数粒径在15~20 μmm 的 细粒组分, 砂组分(众数粒径452.9μm) 的出现指示出砂粒在冬半年沿冰面而进入湖泊中心。 尘暴降尘样品在尘暴季节(5 月份) 和非尘暴季节(11 月份) 的粒度分布普遍具有3 个组分, 缺少砂组分, 强沙尘暴事件样品则由4 个组分组成, 粒度主峰均位于众数粒径在100~200 μm 的粗粒组分。结果显示, 苏干湖湖泊沉积能够较好记录当地大气粉尘, 砂组分与湖泊周边干旱地表经历的近地面强沙尘活动有关, 粗粒组分记录了区域性的尘暴事件, 细粒组分主要反映 流域径流状况, 超细粒组分代表干旱区的大气背景粉尘和气溶胶。研究表明, 苏干湖内陆湖 泊沉积客观记录了区域大气粉尘和尘暴事件, 具有重建干旱区大气粉尘变化历史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28.
29.
对黄土高原较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风尘堆积成壤序列开始发育的时代约为 7.2Ma,如果认为亚洲季风气候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高度密切相关的话 ,风尘堆积在 7.2Ma的出现则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 ,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 .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序列由 7个显著的红色黄土层以及与其相间的 7个古土壤组合组成 ,它们记录了 7.2~ 2 .6Ma的晚第三纪东亚古季风演变的历史 .  相似文献   
30.
据黄土高原最近 7.2Ma风积黄土 红粘土序列的磁化率曲线和沉积速率变化 ,并分别与赤道东太平洋δ18O曲线和北太平洋风尘石英沉积通量变化对比 ,将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 :约 7.2~ 3.4MaBP的来临期 ,3.4~2 .6MaBP的初始期 ,2 .6Ma以来的大冰期 ;相应地将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形成演变过程分为 :冬、夏季风均偏弱的初显期 ,冬、夏季风同步增强的过渡期和冬、夏季风彼此消长的盛行期 .晚新生代全球构造隆升 ,尤其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与隆升有关的大气CO2 浓度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北半球大冰期的发生过程和东亚季风气候长时间尺度的变迁 ,其中约 3.4~ 2 .6MaBP时段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起着重要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