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0篇 |
免费 | 219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109篇 |
地球物理 | 185篇 |
地质学 | 426篇 |
海洋学 | 168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海底通过泥火山释放的富甲烷流体是海洋甚至大气重要的碳源之一,对该系统内甲烷迁移与转化过程开展研究,有助于精确估算其碳排放总量。系统调研了国内外文献,认识到泥火山的碳排放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时间上,甲烷的排放主要发生在泥火山的喷发期和平静期,而在其消亡之后只出现微量的渗漏;在空间上,一个单独的泥火山中心、翼部和外缘分别发育强甲烷气泡泄漏、中等强度富甲烷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流体泄漏以及大面积的DIC微渗漏;甲烷厌氧氧化和碳酸盐岩沉淀作用在翼部最强,对碳排放的拦截最有效,而在中心和外缘均较慢。全球陆坡和深水盆地沉积物通过泥火山向上释放的深部来源的甲烷通量为0.02 Pg C·a-1,这些碳可能引发海水缺氧、酸化和影响海-气交换通量,从而在千年尺度甚至更短时间内影响海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将来需要进一步对海底泥火山的发育数目和喷发周期进行统计,对不同类型的泥火山开展精细调查,以准确评估沉积物中自下而上的碳排放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完善全球碳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952.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 相似文献
954.
为探究秦巴山区土-石混合体土-水特性和微观结构的相关性,分别对不同孔隙比、含石量的土-石混合体开展非饱和入渗试验和压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压实度、低含石量下土-石混合体土-水特性曲线明显高于低压实度、高含石量土-水特性曲线;影响土-石混合体土-水特性的孔隙孔径在小于200μm范围内;含石量较低时,提高压实度造成孔隙向低孔径范围集中,使得土-水特性曲线在该孔径范围变陡;含石量较高时,提高压实度主要压缩大孔径孔隙(d>80μm),对小孔径孔隙的影响较小,使其土-水特性曲线较为一致。密实度较高时,增加含石量造成土-石混合体的孔隙分布更为均匀,土-水特性曲线由陡峭变为平缓;当密实度较低时,不同含石量下其小孔隙部分结构差异较小,土-水特性曲线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955.
姜月华 周权平 倪化勇 陈立德 程和琴 雷明堂 葛伟亚 马腾 施斌 程知言 段学军 苏晶文 朱锦旗 修连存 向芳 朱志敏 冯乃琦 谢忠胜 谭建民 彭轲 郭盛乔 伏永朋 任海彦 孙建平 杨强 朱继良 王东辉 李明辉 刘广宁 范晨子 王新峰 史玉金 王寒梅 董贤哲 陈焕元 郝社峰 邓娅敏 李云 肖则佑 杨海 刘林 金阳 张鸿 梅世嘉 齐秋菊 吕劲松 侯莉莉 陈刚 陈孜 贾正阳 《华东地质》2023,44(3):239-261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年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和认识: ①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② 提出长江续接贯通时间是在距今75万年的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新认识;③ 探索形成流域5个系列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和方法体系;④ 构建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地质环境效应研究方法体系,创建一套多模态传感器系统,提出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的新判断;⑤ 探索建立流域尺度地球关键带调查评价监测理论和方法体系;⑥ 创新应用\"光纤技术\"监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长江崩岸以及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扰动取得突破,相关技术引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⑦ 自主研发机载航空高光谱仪,建立航空高光谱遥感综合调查技术方法;⑧ 探索形成流域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8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⑨ 调查研究成果在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支撑服务新型城镇化战略、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灾害防治、脱贫攻坚和国家地下战略储油储气库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21支稳定的环境地质调查专业团队。 相似文献
956.
957.
<正>1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8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9次,最大地震为2月6日土耳其2次7.8级地震(图1)。1.1全球7级地震活动恢复至平均水平2023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7级以上地震频次显著高于2022年7次7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水平(马亚伟等,2023),与1900年以来年均频次20次的活动水平基本持平(马亚伟等,2022;解孟雨等,2021)(图2)。 相似文献
958.
数字高程模型(DEM)蕴含丰富的地形地貌信息,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为岩溶地貌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文章针对前人应用DEM研究中国岩溶地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方法,从岩溶地貌识别的尺度效应、岩溶地貌的识别与分类、岩溶地貌的形态及格局分析、岩溶区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未来应构建科学的岩溶地貌数字分类体系,对岩溶地貌进行多尺度、深层次的地形分析和定量表达,并从地形现状研究拓展到地形演变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掘出DEM在岩溶地貌研究中更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9.
跨海大桥桥墩基础施工若采用双壁钢围堰,则在其外壁进行开孔可有效减小波浪力,有利于降低钢围堰的制作造价和提高基础施工的安全性。以某跨海大桥基础施工采用的双壁圆形钢吊箱围堰为研究对象,引入波浪力折减系数Kd对消波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数值方法着重分析波浪参数和围堰自身结构设计参数对消波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Kd随波陡增大呈先快后缓的增大趋势,波陡超过0.032后,消波效果基本不再变化;随着相对水深的增大,Kd呈先减小后增大并趋缓的规律,在相对水深d/L约为0.455时取得最小值;Kd随开孔率的增大呈线性减小,开孔率越大,消波效果越好。随着双壁间距s的增大,Kd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且减小速率先快后慢;双壁间距较小时,开孔的消波作用较弱。开孔率和双壁间距两种因素间存在耦合作用,两者越大,其耦合作用也越强。围堰设计中可适当增大开孔率并选取合适的双壁间距以得到最佳消波效果。 相似文献
960.
近海盆地烃源岩评价是海上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近期实现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并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但在海上探井井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地震资料难以客观地评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主要生烃层文昌组的生烃潜力,本文首先利用最新的四维层序地层模拟(Bandlands软件)技术,恢复了阳江凹陷古近系沉积期间的古地貌。古地貌恢复预测的古环境特征较好地揭示了文昌组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的对应关系,说明文昌组古地貌背景对烃源岩沉积发育的影响较大。结合沉积体系的研究结果,分析总结了该区文昌组沉积时的源-汇特征,表明该凹陷文昌组早期是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再结合洼陷古地貌特征、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主要依据半深湖相的厚度和面积)、与油源断裂的沟通及浅部圈闭的匹配等将各洼陷烃源岩综合划分为优质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一般烃源岩3个级别:恩平20洼、恩平21洼为优质烃源岩;恩平27洼为较好烃源岩;恩平19洼、阳江24洼等为一般烃源岩。在对烃源岩分布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已钻井烃源岩样品的分析化验资料,将实验分析、地质分析与模拟结果相结合,分别对文昌组上段和文昌组下段两套烃源岩的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利用Petromod盆地模拟技术模拟了文昌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模拟结果表明:恩平20、21洼和恩平27洼文昌组下段烃源岩生烃强度大于文昌组上段烃源岩生烃强度,说明文昌组下段烃源岩为生烃潜力最好的层段,且凹陷中东部的恩平20、21洼和南部的恩平27洼为生烃潜力最好的洼陷,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这种基于古地貌和源-汇特征分析的烃源岩评价,对近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