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5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天然地震探测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2.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北边缘最主要的断裂.天然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阿尔金断裂(严格地说这里指阿尔金断裂中部,下同)为一条宽约40km左右的低速带,并以比较直立的产状向下延伸至150km左右深度.结果同时显示塔里木岩石圈曾经挤入到柴达木盆地下面,并受到后来发育起来的阿尔金断裂的切割.本次研究结果支持青藏高原中北部上地幔热物质参与了支撑高原高海拔地形的重力均衡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43.
利用2010年布设在西藏南迦巴瓦构造结的郎嘎、崩嘎、直白和拉格四个宽频地震台所观测到的近5个月的地震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处理得到接收函数,通过筛选多条相近震中距和反方位角的高质量接收函数求取其叠加平均.对大地电磁数据做Rhoplus分析处理得到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利用单台接收函数和相同位置的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和相位联合反演地下一维壳幔结构.联合反演采用遗传算法,并通过权衡图分析大地电磁和地震数据的兼容性.理论值和实测值的对比显示两种数据能同时得到较好拟合.联合反演结果表明:(1)中上地壳为9 km至14 km厚的高阻高速层覆盖于低阻低速层之上的结构,中地壳低阻低速层可能与深部流体和局部熔融共同作用有关.(2)下地壳存在最厚达20 km的高导的壳幔过渡层,波速在4 km/s左右;上地幔约130 km至150 km以下存在软流圈.(3)上地壳的高阻高速层解释为多雄拉组混合岩化角闪岩相变质岩,而直白台所显示的低阻低速层与高压麻粒岩的少量部分熔融有关,可能源于壳幔过渡带镁铁质岩石的相变或更深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
薛光琦  钱辉  姜枚 《地质论评》2005,51(6):708-712
塔里木岩石圈和青藏高原岩石圈汇聚于空喀山断裂一带,推测塔里木岩石圈在向南俯冲,而青藏高原岩石圈也在持续地向北推进;位于空喀山断裂带北侧的甜水海地体下方存在一深达200km的s波低速异常,描绘了由于多期的造山运动使得昆仑地体的深度发生了巨大的形变,形成软流层和地幔物质的通道,产生了局部范围的熔融;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叶城下方,存在一条明显的深达上地幔的低速带。这条连接表层与深部的低速带被推测为塔里木南缘的隐伏深断裂。另外,地幔中尖晶石型向方镁石型结构转变的过渡层有可能出现在670~700km深度间。  相似文献   
45.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茂县—绵竹段进行了点距约3km、横跨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精细处理并反演获得长70km,深50km的2维电性剖面。通过与同位置的反射地震资料对比进行综合解释,刻画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结构:1)四川盆地上覆地层为低阻,电性结构稳定并叠置于坚固的扬子中下地壳之上;龙门山3条主断裂均表现为低阻—中低阻,其构造形态都沿NW向倾斜,并由陡变缓向下延伸,浅部最陡处60°,深部最缓处30°。2)龙门山断裂带上地壳整体逆冲推覆于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之上,不仅形成由陡趋缓的3条主断裂,而且多期次的地震活动造成隐伏次级断裂发育;映秀-北川断裂之下具有明显NW倾斜且陡立的电性梯度带,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在该区域内集中分布,其中安县-灌县断裂下盘发育大型隐伏的基底断裂,可能为发震断裂,地震能量沿隐伏次级断裂向上传递导致映秀-北川断裂遭破坏最为严重。3)青藏高原东缘的中下地壳下插,使高阻的扬子中下地壳嵌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之间,形成"鳄鱼口"样式的构造格架。龙门山的隆升是由上地壳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和中下地壳的壳内高导物质流的韧性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提出,由于中下地壳物质流在龙门山不仅受阻于刚性的扬子块体,而且下插于扬子板块上地幔,形成一种可能的类似"传送带"的动力模式,带动了其上盘发生持续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  相似文献   
46.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总被引:59,自引:6,他引:59  
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于新生代时崛起。周缘造山带中古老变质地体的折返与3种挤 出作用方式有关:喜马拉雅"逆冲-伸展"型挤出、祁连山"反向逆冲"型挤出和阿尔金"逆冲-转换"型挤出。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推测,造山带的折返与周缘大陆岩石圈向内的俯冲作用有关:印度板块岩石圈向北俯冲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约 200 km处,西伯利亚板块往南低角度插入祁连山 40 km以下,塔里木地块沿阿尔金北缘边冲断层呈铲式往南俯冲于阿尔金山下100km处,扬子地块呈入体插入青藏高原东部中地壳下面。是否存在扬子地块往西运动及大陆俯冲作用尚待探究。  相似文献   
47.
内蒙乌拉山金矿是与蚀变花岗岩、石英脉有关的金矿床,在蚀变岩、破碎带和石英脉中含有少量黄铁矿等硫化物与金伴生,因此查明石英脉、蚀变岩和破碎带中金属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对于寻找金矿很有意义。区内石英岩脉多沿破碎带分布,有时  相似文献   
48.
从层析成像和广角反射的角度,对大别造山带东部地震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层析结果清楚地显示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下方,高速异常体顶界面的埋深在海平面下1.5 km左右;扇形剖面直观地显示了作为南北大别界限的水吼——五河断裂,以45的倾角在上地壳底界面附近向下及南西方向延伸的情况;广角反射结果中还给出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区上地壳底界面和下地壳中界面的反射特征.   相似文献   
49.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近震反射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霍面反射波的纵波PmP与横波SmS波至清晰可辨且有很强的能量,在跨越雅鲁藏布江时PmP和SmS均发生了错动,表现为北深南浅.在改则至鲁谷沿线所记录到的发生在拉萨地块的Fw21事件的地震数据中,拉萨地块内部的莫霍面反射波,尤其是SmS波至非常清晰连续,地壳纵波平均速度为Vp=6.3km/s,表明拉萨地块内部Moho面平坦、连续,不存在突起与错位.在此Moho面之前出现壳内较强反射界面,埋深45kin可能正是下地壳的顶界面.P208事件中PmP和SmS均清晰可见,然而在距震中450km及其以远地段存在两个清晰的震相PLt及SLt,并且其能量很强,可能是位于160km深处的岩石圈底界面的反映.根据对近震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建立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50.
试谈统计分析方法在区域重磁资料解释中的某些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区域重磁工作在各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遗憾的是,我们非常缺少较有效的解释区域重磁资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