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鄱阳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沿高程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沿高程呈现不规则的带状分异。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采用高斯回归方法,分析鄱阳湖湿地3种典型植物群落在全湖的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湖区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从全湖范围来看,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群落、薹草(Carex spp.)—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群落分布的最适高程分别为14.3 m、13.2 m、12.5 m,依次降低;茵陈蒿—狗牙根群落的生态幅宽大于其它两种群落;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3种群落的分布都有向低处延伸的趋向。从典型湖区的比较来看,3种群落在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高程都大于在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分布高程,高程差接近1 m。通过比较康山和都昌水文站的日平均水位发现,不同群落分布的高程差异及同一群落在不同湖区的分布差异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大型湖泊湿地植物分布特征动态,对维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区域生态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内蒙古岱海水体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岱海是我国半干旱区的一个典型内陆湖。近年来,由于受到流域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湖泊水位持续下降,湖面不断萎缩。与此同时,湖泊水质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2004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湖水中TN、TP和CODMn均出现超标,全湖水质达到劣Ⅴ类。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评价,岱海水体已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但受湖周生产布局的影响,营养状况空间分布有所差异,自湖西向湖东,营养状态指数逐渐减小,富营养化程度也相应降低。在时间变化上,岱海已由1996年的中营养化过渡到2004年的中度富营养化,上升了两个营养级别。引起岱海水质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农田地表径流及城镇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另外,湖泊的不断萎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为防止岱海水环境继续恶化,根据流域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3.
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水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黄群  孙占东  姜加虎 《湖泊科学》2011,23(3):424-428
洞庭湖的水情是长江和四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峡蓄水运行必将导致洞庭湖的水情变化.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对洞庭湖出口城陵矶站的水位过程进行模拟,以区分城陵矶水位变化中三峡的影响分量.模型训练阶段以三峡出库日均流量、洞庭湖四水合成日均流量为输入,城陵矶站的日水位过程为输出,应用阶段用三峡入库流量代替出库流量,从而还原自然状态下...  相似文献   
54.
长江中下游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种不同类型(草型、天然养殖、施肥养殖以及城市湖泊)的10个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湖泊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及特征种类均存在显著差异.草型湖泊具有最高的生物量和多样性,但密度最低,其特征种类为腹足纲动物.天然养殖湖泊生物量也较高,物种多样性处于中间水平,特征种类为河蚬、寡鳃齿吻沙蚕及苏氏尾鳃蚓.施肥养殖湖泊和城市湖泊底栖动物密度较高,并呈现出最低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种类主要是耐污能力较强的颤蚓类和摇蚊科幼虫.相关性分析表明湖泊营养状态指数与底栖动物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营养水平的增加,底栖动物群落逐渐被小个体的耐污种类所主导.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营养状态指数亦呈显著负相关,反映目前长江中下游湖泊随营养水平增加底栖动物群落趋于简单化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55.
洞庭湖近几十年来湖盆变化及冲淤特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姜加虎  黄群 《湖泊科学》2004,16(3):209-214
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湖南省境内.历史时期,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湖泊面积仍然有4350km2,居我国淡水湖泊之首位.但由于洞庭湖承纳“四水”,吞吐长江,长江大量水沙涌入洞庭湖,造成了湖盆迅速淤高,加之由此诱发的人类大规模地湖泊垦殖活动,湖泊急剧萎缩.目前,洞庭湖已退居鄱阳湖之后,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泊的严重泥沙淤积,已经造成了湖泊调蓄长江中游洪水功能的严重衰退,不但危及湖南省的防洪的安全,而且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研究洞庭湖的湖盆冲淤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1974、1988和1998年洞庭湖125000水下地形资料,并针对洞庭湖具有显著上下游水位落差的实际,分不同高程和不同水位情况下,分析洞庭湖湖泊面积和容积演变特征,探讨洞庭湖近几十年来的湖盆变化及冲淤规律,试图揭示洞庭湖湖泊调蓄能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6.
泥炭沼泽不同植物群落中地表糙度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藏南沉错CCl孔216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15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试,研究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以及与粒度参数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可分为三组,K、Na、Mg、Al、Ti、Ba、Cu、Zn、Fe、Pb、Cr、V等12种元素具有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Ca和Sr变化趋势相同;而Mn与其他任何一种元素都不相似.元素分布与粒度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a、Ti、Pb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度没有明显的关系;K、Na、Al、Ba、Cu、Fe、Cr、V等8种元素与沉积物粘土含量(〈4um)呈正相关关系;Mg、Zn、Mn与粉砂含量(4—63μm)呈正相关关系;而Sr与砂含量(〉63gm)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中大部分元素的粒度效应与其他湖泊、海洋等水体沉积物中元素的粒度效应具有一致的结果.与本岩芯已有的过去1400年来的环境重建资料对比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环境变化阶段,元素组合特征都与湖区环境状况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其中大部分元素的含量变化受物源条件即流域风化侵蚀程度的影响,而Ca含量不受沉积物粒度变化影响,且与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Sr/B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其变化受物源条件影响小,而主要与湖水理化性质、蒸发强度以及湖泊沉积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57.
洞庭湖地区水系水动力耦合数值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洞庭湖地区复杂水系和复杂水情下的实际水流运动特征,建立了完全基于水力学方法的洞庭湖地区水系的一、二维耦合的全局水动力学模型,实现了不同水体数值模拟的自动有机衔接。模型包括湖泊、河网水系两部分。对长江干流荆江段、湘资沅澧四水、三口分流河道,运用能够反映河道主槽和边滩不同行洪特征的扩展一维水量模型进行模拟;对于洞庭湖湖区部分,采用二维非结构的有限体积法建立水动力模型;应用重叠投影法实现模型的耦合。模型具有动边界的自动处理,河道分区计算,分洪、溃堤过程实时模拟等功能。剖分的网格较为细致地刻画了湖区的地形,使模型能够模拟"高水湖相、低水河相"的湖流特征。运用1996年7月的实际洪水过程,进行了模型的验证,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实际水流特征。  相似文献   
58.
中国湖泊综合分类原则、级别划分及分类程序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略述了国内外湖泊分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开展我国湖泊综合分类的原则、级别划分以及综合分类所应遵循的程序。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建立分类的主导标志,是湖泊综合分类系统中高层次分类的关键;区域相似性(相对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对比分析是低层次分类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到人类经济活动的方式与强度对湖泊诸自然因素的影响,以便使湖泊综合分类工作既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同时又具有实用价值。级别划分应从以下标准衡量:分类结果是否能充分揭示或反映出湖泊所具有的区域综合特性以及地貌、水文、化学、生物等各因子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影响;能否展示出湖泊的动态变化和今后的演变趋势;是否简明扼要,便于实际应用。工作程序可大致分解为四个相对独立又彼此有着紧密联系的阶段,即系统搜集与占有资料、资料分析整理与单因子分类、综合分类、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59.
蚌湖与鄱阳湖水位关系及滩地淹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3,1994年蚌湖与吴城修水站水位同步观测数据及1951-1987年该站的水位资料,通过地形调查、对比研究及数学分析,得出结论:典型湿地与鄱阳湖的水位存在高水位一致性、中水位相关性、低水位不相关性,此规律是由湿地地形与鄱阳湖水情所决定;三峡工程运行后湿地不会干涸;湿地水位相对鄱阳湖滞后效应不明显;利用湿地与鄱阳湖的水位关系及其历史水位资料等,可以对湿地的淹露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0.
地下水质量的优劣是影响水资源可利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合理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依据。本文根据水质评价的特殊性,就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进行了改进,将改进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应用于江阴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基于熵权法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及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地下水水质评价问题具有较高的数值稳定性和适用性,模糊模式识别法评价的水质级别趋于平均化、中间化,本文提出的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模型应用于典型案例地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