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古遗址、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或史前地震变形资料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专题发掘研究,发现了断层和裂缝,初步研究显示为同期2次层位变动事件的遗迹,发生时代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该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人类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相似文献   
62.
江淮地区地震精定位及b值随深度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利用安徽及邻省50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976年到2008年的551次M_L≥2.3地震,其中初始定位有205个无深度数据,包括数字化资料和传统的模拟资料,共5464条P波走时资料。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468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本地区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6—10km,平均深度为10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基于地震精确定位结果,系统地计算了不同深度段的b值,发现研究区b值随震源深度的增加具有系统减小的趋势,且在地壳10km左右的减小趋势最为突出。表明江淮地区的地壳分层结构相对明显,在地壳浅部(0—10km)以小震为主,大地震较少,故b值高;而在深处(10—25km),大地震相对较多,b值减小。这一现象的背后物理机制可以从地壳介质复杂程度与应力状态的变化得以解释,破裂易于在地壳介质相对均匀、岩石静压力较高的地壳深处成核形成大地震。推测江淮地区未来强震多发生在10km以下的地壳深部。  相似文献   
63.
安徽霍山地区断层活动习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霍山地区地震地质调查和研究,发现晚第四纪以来该地区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盆地边缘断裂构成断层三角面;隆起区发育一系列的北东向断裂,含断层泥;盆地内中更新统中发现多期变形遗迹,共同显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变形的继承性和统一性.文中结合各观测点变形物质的微观、超微观变形分析和断错物质系统测龄结果分析,对研究区构造新活动期次、断层滑移特性、古地震事件等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结果表明,该区断裂在晚第四纪曾有过多期粘滑活动.最后结合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探测成果对研究区地震的深部介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龙泉山西麓剖面的精细观测,样品微观和超微观测试,断层物质活动时代测定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断裂带在第四纪曾有过多次活动(其中晚更新世以来也曾有过活动),并呈现粘蠕滑交替的变形特征,其最新活动方式以蠕滑活动为主,这些结论修正了前人对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基本认识,丰富和深化了该断裂新活动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5.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分布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距今4300—3900年,为陶寺文化的命名地.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先秦史籍中最早出现"中  相似文献   
66.
姚大全  汤有标 《地震地质》1995,17(2):177-184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莒县招贤~宿迁晓店段断裂变形产物进行定向采集、原态固结,对其进行显微观测,结合宏观和实验岩石学资料分析,归纳出反映该活动断裂段运动特性的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7.
中朝地台北缘东段的平移剪切和推覆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8.
本文依据对晚白垩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地层中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断层泥显微构造分析以及地应力测量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分析,反演了郯一庐断裂带赤山段及近侧地区晚白垩世晚期以来的构造应力场,得到:Ⅰ期,σ_1为近南北向,作用时间自古新世后至晚更新世之前;Ⅱ期,σ_2为北东东—南西西至近东西向,作用时间始于晚更新世后,其影响可能延续至今。两期应力均以水平方式作用为主,且分别与宏、微观构造形迹相对应。  相似文献   
69.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出露于安徽北部泗县境内,在地震地质填图中,经过槽探揭露、断层陡坎和断错冲沟等微地貌测量、年代样品的采集与测定,获得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活动方式、垂直和水平位移量等方面的半定量-定量化参数,表明了它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70.
安徽西南宿松-枞阳断裂中段活动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西南的宿松-枞阳断裂有历史记载以来曾发生多次中、小地震。综合近年来在该地区进行的一些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积累的资料,利用宏观、微观构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配合断层物质测年等手段,对该断裂中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说明了近代中、小地震沿断裂发生的地质背景,并对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水平进行了初步预测,为弱震地区断裂活动习性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