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9 毫秒
51.
2011年9月19日至24日,第2届IN-QUA—IGCP-567活动构造,地震地质,考古和工程国际专题讨论会在希腊中南部科林斯市举行,出席会议专家学者共90余人,代表多来自欧美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和希腊等国,其他洲或地区偏少,如亚  相似文献   
52.
姚大全 《地震学刊》2001,21(2):15-18
对安徽省殷家汇-葛公镇断裂旁侧方解石脉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显微观测。露头上可识别出多期变形事件,显微镜下也能鉴别也脉的不同期次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强度,脉的形变强度表现为从早期到晚期,脉的变形形态和组构从复杂趋于简单,方解石机械双晶从多组、弯曲趋于单组、平直。压性或压剪性脉体变形以及交错揉皱为其主要特征,而张性、张剪性脉体则多表现为破裂、砾化等脆性变形形态。殷家汇-葛公镇断裂宏观和微观系统分析研究认为基岩区断裂活动期次及各期变形特征的鉴别研究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53.
54.
断裂微观滑移方式标志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笔者近年来总结归纳出的活动断裂滑动特性民引入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结合样品的产出环境及宏观和超微观滑移特性标志分析,对样品所反映的最新活动方式进行鉴定,并在实践中补充和完善识别标志,从而为工程场地地震环境分析提供微观依据。  相似文献   
55.
徐嘉炜教授1931年12月21日生于浙江温州市,1953年毕业于长春东北地质学院矿产勘查系,曾任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东部构造研究室主任,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全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震旦亚界工作组成员、安徽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地质学会常委、国际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家协会委员、联合国科教文IGCP224项大地构造顾问、国际地学杂志《岛弧》编委等,至今已献身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教学与研究55周年。  相似文献   
56.
面向社会、面向21世纪的地学研究——第九届东南亚地质、矿产和能源资源学术会议侧记姚大全(安徽地震局合肥230031)1998年7月17-19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了“第九届东南亚地质。矿产和能源资源学术会议”。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地学盛会。会议共收到...  相似文献   
57.
郯庐断裂带池河段的新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大全  刘加灿 《地震学报》2004,26(6):616-622
对郯庐断裂带池河段进行了遥感影像判读,地震地质实地调查,钻孔探测资料分析,样品采集测试,以及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和微观构造解析. 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池河段晚第四纪期间仍具有粘蠕滑交替的变形活动,最新活动方式以蠕滑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58.
方解石变形温度回零微观标志的实验研究和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大全  翟洪涛 《中国地震》2004,20(3):269-275
为了判断变形方解石温度回零程度,设计了一组岩石破裂实验,对含方解石灰岩样品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固定围压实验,对原态固结破裂样品进行微观观测,提出不同回零状态的微观识别标志,从而为方解石变形年代测定值可靠性评价提供微观依据。最后对未达到回零温度的变形样品年代测定值的修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9.
活动断裂带上的粘滑和蠕滑标志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概述活动断裂带上粘滑与蠕滑标志研究进展,着重探讨活动断裂带中赋存的显微粘滑与蠕滑标志,立足于天然断错产物的微观观测与岩石实验成果相结合的分析,初步提出一些对比性较好的的活动方式标志,以此为活动断裂带粘滑和蠕滑段的划分提供微观依据,并就微观粘、蠕滑标志在断裂分段中的应用、定向微观活动方式标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意义以及利用其确定古地震期次和重复间隔等作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60.
古遗址、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或史前地震变形资料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专题发掘研究,发现了断层和裂缝,初步研究显示为同期2次层位变动事件的遗迹,发生时代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该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人类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