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合肥某建筑基坑揭露的中更新世晚期粘土中构造节理进行详细调查编录,分别采集各期节理充填物,进行年代测定和节理发生年代分析,并辅之节理充填物定向显微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该地形成多组切割关系清晰的构造节理,反映研究区段、时段曾多次发生构造事件.这一发现和认识对于丰富合肥地区中晚第四纪之交期间变形历史和研究内...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震的发生与断裂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为了科学合理并尽可能准确地判定未来地震重点危险区域,以安徽为例,利用由深浅部对比、宏微观构造解析所给出的新生代构造活动性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结果,对一些重点部位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长时间尺度的地质构造最新研究揭示的活动性较强区域,与根据近代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反映的危险性较大区域,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特征,从而为未来地震重点危险区域的判定提供了新的较为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加上地震周期长,人类活动频繁,地质事件遗迹难寻;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建(构)筑物和公众地震安全要求攀升.本文为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矛盾作了相应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经验预报统计样本局限性分析入手,综述史前地震识别标志和事件时序的分析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强化研究思路,即充分利用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工程所揭露的机遇,抢救性编录、分析.同时与考古、地质等相关部门联手,反演并重构全新世以来天然变形事件时序,用于弥补经验性预报的样本局限,从而科学预测地震趋势.作者的初步实践表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望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姚大全  汤有标 《中国地震》1995,11(3):231-238
本文通过对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上的变形产物进行定向采集、原态固结并进行系统微观观测,结合宏观和实验岩石学资料分析,归纳出能反映该断裂运动特性的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姚大全 《地震地质》1993,15(2):186-192
从简单场地条件下砂土液化的判别入手,系统介绍一般场地液化判别的基本步骤,重点分析在复杂工程场地条件下,如何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以合理选取地震液化判据。文中结合某大桥地基土液化判别实例,多方位探讨判别特殊重大工程地基土液化的有效方法,讨论了液化深度问题,与此同时,尚考虑到液化和滑塌等地质灾害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在中朝地台北缘东段的辽中东部、吉林西南部地区,平推断裂和冲断推覆构造十分发育。其中北东向左行平移断裂,以密山—抚顺断裂带为代表,它在印支—燕山早期活动最激烈,它把中朝地台北缘断裂带及加里东和华力西褶皱带错开的幅度达130~160km。而呈东西至北西向的冲断推覆构造,主要分布在密—抚断裂带的东南侧,它造成了横向上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其自然应变量为50~75%。以上两者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在中生代早中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郯庐断裂带白山-卅铺段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构造地貌遥感解析,发现郯庐断裂带沿庐江白山到桐城卅铺一线显示1组平行断层,现场地震地质调查验证其为1组活动断层。通过断层剖面观测、样品采集及样品测试分析和宏微观构造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白山—卅铺一带第四纪以来仍具有黏滑、蠕滑交替的变形活动。其中,在柯坦—卅铺一带,最年轻的水系被NE向断层组右旋扭折,其断层物质的微观观测和测龄结果表明该断裂段第四纪时的活动具有脆、塑性过渡变形特征,强烈活动时间处于早、中更新世;而白山剖面断层泥年龄测试结果则反映相应断层段在中、晚更新世曾有过较强烈的活动。断层泥超微(SEM)和显微观测结果亦表明该断裂段曾发生黏滑、蠕滑交替的构造变形事件,且表现为先黏滑后蠕滑;结合水系呈现缓慢扭折表征,近年来沿断裂有不少微震发生,表明郯庐断裂带在白山—卅铺段的最新滑移方式主要表现为蠕滑,也就是说,该段积累的应力以蠕滑或微震等方式缓慢释放,据此推测未来一定时期内不易孕育强烈地震  相似文献   
18.
郯庐断裂带安徽太湖段第四纪新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太湖段位于东大别的东侧,为东大别与山前盆地的构造界线,遥感影像上断层线性特征清晰。在太湖-桐城一带开展了多次野外地质调查和探槽工作,其中太湖小池镇殷家上屋探槽显示,断层带发育有较软的断层泥,断层向上延伸入中更新世棕红色蠕虫状亚粘土中,OSL和ESR样品测试结果表明,断层在中更新世有过较强的活动。桐城挂车河镇洪老屋断层剖面显示断层错断了早中更新世砾石层,断层下部发育有新鲜的断层泥,ESR样品测试结果同样表明断层在中更新世有过较强活动。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太湖段在早中更新世仍有过较强活动,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Q2),这或是该地区地震活动以中小地震为主的一个构造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19.
九江-瑞昌5.7级地震调查及其思索和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扼要介绍了该次地震基本特征,分析了房屋破坏和地震地表变形的可能原因,指出在中国东部尤其是以往被视为少震弱震的地区完善地震监测设施、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普及避震抗震知识、注重建构筑物尤其是民居群选址工作和落实必要的抗震结构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翟洪涛  姚大全 《内陆地震》2005,19(2):170-174
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地震动参数背景值的确定性方法,将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相结合,对江淮地区这一中强震过渡区的地震动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把地震动参数背景值的计算结果绘制成平面等值线图和立体等高线图。为中强震过渡地区的地震动区划研究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