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邓羽  司月芳 《地理研究》2016,(11):2041-2052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地理研究得到了西方地理学界的重视。追溯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创新的空间特征描述,经区域创新集聚机制探索,到跨区域知识传播和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的研究;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代表人物、空间尺度、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西方创新地理研究存在以下缺憾:重视创新组织,忽略了创新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重视理论反思,缺乏对实证研究的重视和方法的突破;欧美研究占绝对主流,缺乏基于发展中国家实证的反思。因此,未来应围绕着创新主体,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基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践的新型创新地理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452.
分析滴哨沟湾剖面全新统DGS1段的粒度数据,认为流动沙丘砂、泥炭、砂质古土壤、古固定-半固定沙丘砂到湖沼相和次生黄土的颗粒总体上变细,分选变差。结合腹足类动物化石和湖沼相地层中石英砂粒表面电镜扫描,认为DGS1粒度结果实际上是全新世以来多次冬夏季风的交互演替过程的气候-地质记录。据此,将DGS1粒度信号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分为4个阶段——全新世早期好转期、全新世鼎盛期、大暖期向寒冷期转变波动期和降温不稳定的沙漠化频繁变化时期。  相似文献   
453.
本文报道了吉林南部金厂沟矿区黑云母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锆石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确定该区岩体的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黑云母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1.5±1.1 Ma和227.4±1.9 Ma,表明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富硅、铝、碱和贫钙、钠、镁及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及P亏损,锆石ε_(Hf)(t)介于–15.3~–9.0之间,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介于1.83~2.22 Ga之间。以上特征表明,该期正长花岗岩为准铝质-过铝质钾玄岩系列,与S型花岗岩特征相似,岩浆起源于古元古代长英质下地壳在低压环境下的部分熔融。黑云母闪长岩具有富硅、铝、钾、钠和贫镁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及活泼的不相容元素Th和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具有高Sr(735×10~(–6)~1560×10~(–6)),低Yb(0.92×10~(–6)~1.23×10~(–6))的特征。锆石ε_(Hf)(t)为–12.9~–8.5,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1.82~2.07 G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黑云母闪长岩起源于深部的古元古代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吉南地区已有的年代学资料和区域构造研究成果,认为吉南中生代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与辽东和胶东地区具有相同的年代学格架并构成一条北东向岩浆岩带。吉南地区晚三叠世黑云母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54.
对延边地区新田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9±2 Ma,属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较弱的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与活泼的不相容元素(U、Th)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Zr、Hf、Ti)亏损,微量元素比值总体接近地壳平均值,反映岩浆源区为下地壳。结合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新田地区石英闪长岩岩体形成于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早白垩世早期是区内一个较重要的俯冲阶段,中酸性岩浆侵位活动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455.
荷尔勿苏铅锌矿床发育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侧、翁牛特旗少郎河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内。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等;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属热液脉型铅锌矿床。矿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交代作用阶段和晚期裂隙充填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从早阶段到晚阶段,其温度、盐度和压力等逐渐降低,具有中低温(170℃~316℃)、低盐度(1.2%~3.7%NaCleqv)的特点,成矿压力为11.83~24.30 MPa;稳定同位素碳、氢、氧证据显示了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两部分组成的混合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荷尔勿苏铅锌矿床成矿物质为深源岩浆在构造活动时期再次活化,与下地壳及赋矿围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并在断裂构造有利位置富集成矿。荷尔勿苏铅锌矿属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456.
华北板块周边地区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对华北后来的岩石圈破坏可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南口前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时代及形成的构造背景.测年结果表明,岩石为晚三叠世(224±1 Ma)岩浆侵入的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8~1.07,属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类.高Sr(394×10-6~545×10-6),低Yb(0.61×10-6~0.93×10-6),判断岩石属于埃达克岩类.岩石的εHf(t)值为-13.2~-6.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 669~1 825 Ma之间,判断岩石源于元古代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岩石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造山后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457.
八道沟具有复杂的构造环境,且侏罗纪花岗岩在该地区分布较为有限,因此十分缺乏对区域构造演化环境判断的证据.对八道沟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岩石样品中的锆石主要为长柱状,自形程度较好,发育较清晰的韵律生长环带结构,具岩浆锆石特征,该岩石形成于早侏罗世(176±1 Ma);岩石SiO2含量为68.93%~70.02%,贫MgO(1.27%~1.45%)、CaO(1.80%~2.78%),A/CNK值为0.92~1.02,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铕异常不明显(0.96~1.03),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显示为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εHf(t)值为-20.21~-24.0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为2 498~2 740 Ma,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Mg#值介于45~47,由此推断岩石源于新太古代下地壳熔融.结合区域同时代岩浆岩展布,认为八道沟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458.
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GPS技术融合可解决点云数据实时定位问题,但制约该技术推广应用的是其精度是否满足工程需求。为了检验、评价三维激光扫描仪与差分GPS结合的测量精度,需要建立一个合适范围的基准网,基准网内有足够的已知点与融合GPS数据的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整体精度进行比较,分析该方法测量的误差大小与误差性质,从而确定该技术的适用性。本文以Reigl VZ-1000三维激光扫描仪为例,主要研究小区域基准网构建、测量以及数据的平差处理,依据《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等,通过踏勘选点、构网、网形设计、外业测量,建立小区域基准网,并利用PA2002软件进行了高程闭合环和闭合导线网的平差,从而获得了符合要求的基准网。  相似文献   
459.
丁清峰  王冠  孙丰月  张本龙  金圣凯 《岩石学报》2010,26(12):3709-3719
通过详尽的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本文简要总结了大场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毒砂地温计,认为大场金矿成矿阶段由早到晚可划分为贫矿化石英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辉锑矿阶段、含明金石英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共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分别形成贫矿化石英脉(成矿温度350℃左右,均一温度为280~360℃)、金-石英-硫化物碎裂岩型矿石(成矿温度301℃左右,均一温度为220~280℃)、金-石英-辉锑矿型矿石(均一温度为160~220℃)和明金-石英脉型矿石(均一温度为160~220℃),最晚的石英方解石阶段则使先前形成的四类岩/矿石发生轻微硅化和方解石化蚀变(均一温度小于160℃)。结合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认为大场金矿成矿流体经历了早阶段静岩压力系统(成矿压力为215MPa,成矿深度8.1km)下的低盐度H2O-CO2-NaCl体系,中阶段静岩向静水压力过度系统(成矿压力为49~108MPa,成矿深度5.5~8.6km)下的低盐度H2O-NaCl体系,以及晚阶段静水压力系统(估计成矿压力小于40MPa)下的低盐度H2O-NaCl体系。最后认为,大场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中浅成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60.
屠星月  赵冬玲 《测绘通报》2012,(Z1):380-383
作物识别是农情监测的基础,能为农业和灌溉用水管理部门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利用单景影像进行作物识别容易出现异物同谱及同物异谱现象,基于多时相影像的作物识别则可结合作物物候特征进行分类,避免该问题。介绍多时相作物识别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对国内外多时相遥感农作物识别研究现状和新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