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水能资源的战略储备库与未来重点开发区域,然而该区域地质灾害频发,给水能开发带来极大挑战,亟需系统研究。本文综合考虑西藏地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和植被覆盖等致灾因子,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分析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典型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结合水能资源分布禀赋,实现西藏地区水能开发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羌纳—帮辛段水能开发适宜度最高,可优先开发;雅鲁藏布江上游夏如—拉孜段、怒江中游马利—林卡段、中林卡—察瓦龙段、支流伟曲河田妥—碧土段、澜沧江中游察雅—措瓦段、如美—盐井段、金沙江上段木协—戈波段、喜马拉雅山脉朋曲河流域为高水能开发高风险地区,需谨慎开发;雅鲁藏布江中游仁布—曲水段、易贡藏布忠玉—易贡段、察隅河下察隅以南段、朗钦藏布下游段为中水能开发低风险区,可根据需求局部开发或暂缓开发;其余区域水能开发适宜度较低,不建议开发。本文针对西藏地区提出一种快速有效的水能开发适宜度评价体系,可为该区域水能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2.
朱宇  林李月  李亭亭  董雅静 《地理学报》2022,77(12):2991-3005
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动”这两个概念、以及基于这两个概念获取的数据在中国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得到广泛使用,甚至主导着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在国际背景下对这两个概念和相关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深入地检视,并通过对若干人口普查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动”在测量人口迁移流动事件时的失效和失真。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动”概念及相关数据已与现实的迁移流动事件和过程严重脱节;它们既可能因高估迁移流动人口的规模而失真,也可能因系统性遗漏某些迁移流动人口(如城—城流动人口)而失效,同时还严重干扰对现实人口迁移流动方向的判断。此外,基于“人户分离”得到的流动人口数据还存在着不能用于“率”指标的计算和缺乏国际可比性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相关概念、测量和数据收集应回归其反映空间变动事件的本质功能,逐步扩大使用基于5年前常住地(乃至1年前常住地)变动的人口迁移流动数据,并充分利用人口登记和行政管理数据开发基于迁移事件的人口迁移流动数据,为分析和判断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和规律提供有效且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43.
青海野拉塞铜矿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是近年来祁曼塔格地区新发现的热液铜矿床,规模已达中型。矿床的容矿围岩主要是印支早期中酸性侵入岩,其次是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和基性火山岩。矿化主要受NWW向断裂构造控制,主要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和钾长石化。根据脉体穿切关系和矿物交代关系,成矿过程划分为主要的Ⅰ、Ⅱ和Ⅲ个阶段。研究表明,野拉塞铜矿床石英中发育气液两相(W型)、含子矿物三相(S型)和富CO2三相(C型)3种类型包裹体。流体盐度为3.42%~65.48%NaC leqv,集中在40.00%~55.00%NaC leqv和4.00%~10.00%NaC leqv两个区间;流体盐度、密度在直方图上主要表现为双峰特征。流体密度为0.43~1.25g.cm-3,集中在1.07~1.14g.cm-3和0.55~0.85g.cm-3两个区间。成矿温度为187~579℃,成矿Ⅰ、Ⅱ和Ⅲ阶段成矿温度分别为332~579℃、294~345℃和187~212℃。成矿Ⅰ阶段C型与S型包裹体共存,表明该阶段发生过沸腾或不混溶。可能的流体演化机制是,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岩浆中直接出溶的极高温、中高盐度(约为15%~25%NaCleqv)的原始成矿流体(岩浆流体),通过不混溶作用形成高温高盐度S型、高温低盐度C型和高温低盐度W型流体,该过程导致成矿物质的第1次沉淀富集。成矿Ⅱ阶段流体的混合作用则是铜沉淀的主要原因。通过等容线图解法估算成矿压力为47.4~93.1MPa,成矿深度为1.8~3.5km。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酸性侵入岩类为高钾、铝过饱和的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的稀土总量TREE为133.9×10-6~240.6×10-6,介于上、下地壳平均值之间,岩石轻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δEu为负异常。岩石具明显的K、Rb、Th等正异常,亏损重稀土,显示Nb、Ta负异常,尤其亏损P、Ti,与碰撞带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在Rb-Y+Nb和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样品均落在同碰撞花岗岩区,成矿作用发生在早印支后期陆内强烈的造山时期。矿床成因类型为受线性断裂构造控制的似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244.
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是铜陵矿集区内最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也是凤凰山矿田内规模最大的铜矿床。矿区内新屋里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凤凰山中酸性侵入岩岩浆属于壳幔混合型,原始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碱性玄武岩区并有地壳物质混染,在岩浆不断演化过程中有外来物质的加入,成岩过程以混合作用为主。凤凰山铜矿体分布于岩体与大理岩的内矽卡岩带上,岩体中铜含量较高。铜矿体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碳酸盐地层形成的。矿体的空间分布受构造变形-岩浆侵入高温高压作用的双重控制。矿化经历了从高温矽卡岩阶段到中低温热液阶段的多期次复合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45.
为了厘清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机构发展脉络,论文基于多种类型资料,梳理了1980—2021年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机构的专业、沿革、停办数据,从类型、增长、分布3个层面讨论其发展过程,并探讨其当前主要问题。研究发现,近40余年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机构发展有如下特征:① 主要分布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且高校涉及综合、师范、工程与矿业等11类高校;② 地理学专业数量及其在机构中地位的差异使之有必要区分学科机构与专业机构;③ 数量增长包括1980—1998年稳定增长、1999—2009年快速增长、2010—2021年波动增长3个阶段,并主要受高校地理院系增长的影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高校地理院系增长又有差异;④ 分布演变可分为与数量增长时段相一致的省级稳定扩展、省级与地市级双轨快速扩展、省级与地市级双轨缓慢扩展3个阶段,不同类型机构空间分布及扩展态势也存在差异。当前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机构已形成学科机构为主体、专业机构为扩展翼的发展态势,但有必要加强学科认同和学科共同体建设,以避免多样化发展可能引起的误解,改变仍然存在的高校学科院系“名实不符”现象,降低高校专业院系停办风险。  相似文献   
246.
247.
248.
基于联合国人口司国际移民存量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99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增速加快,迁移路径更加多样化;(2)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空间分布呈集中性特征,迁移目的地集中于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国,来源地集中于俄罗斯、印度以及亚洲大部分国家;(3)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网络具有临近效应、国际地缘政治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4)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网络具有明显的社团结构特征,可分为独联体社团、中东欧社团、中东社团、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社团、北非-海湾-南亚-东南亚社团、中国内部社团。  相似文献   
249.
外廊式教学楼是中小学校典型的建筑形式。汶川地震后,外廊式教学楼震害引起大量研究人员重视。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本文作者详细调查了位于漾濞县的4所典型框架结构外廊式教学楼,以震害较为严重的漾濞一中和花椒园小学为例,分析了结构各部位发生破坏的原因。以震害现象为佐证,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横墙的约束,楼板沿纵向平动,各轴构件的本构关系可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构破坏取决于构件沿纵向的极限位移。并在此基础上,从新的角度探讨了多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250.
二郎神是我国流传最久的一位民间俗神。从文献上看,“二郎神”一词从唐代就已出现。宋代,二郎神崇拜经过道教以及宋时朝廷政权的一系列推广,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此前的二郎神崇拜多集中于四川地区,其主要流传的事迹为治水平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