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井潮系数,气压系数与地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菲  万登堡 《地震研究》1992,15(1):29-35
本文就井潮效应及气压效应的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以及地震预报方法可行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气压系数、井潮系数的变化与地震关系复杂。但在判断确认、预报地震强度、地点方面有可取之处,该预报地震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文中以滇01井为研究对象,以1984年的回归参数为正常动态。分别求出各项参数的均值z_o与标准误差σ_o以z_o-4σ≦z_o+4σ为正常涨落范围。在此以外的单因子N型脉冲,或多因子单脉冲视为异常。其映震率为77.8%,震前异常预报可行率55.6%。地震漏报率为22.2%,地震虚漏报率为44.4%。  相似文献   
12.
禄劝地震概况及预报 1985年4月18日在北纬25°51′、东经102°49′云南省禄劝县发生了M_s6.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km。 震源机制解为: 节面A:走向213°,倾向北西,倾角70°  相似文献   
13.
滇1井是一口位于小江断裂上的水井,井深103米,系岩石裂隙承压含水层。该井自1981年底投入观测以米,对小江断裂附近发生的七次五级以上地震均有较好的异常显示。尤其对震中距仅80公里的1985年4月18日禄劝6.3级地震反映最为明显,因此对异常形态相似的禄劝最大强余震(1985年8月31日,M_s=5.1),事先作了三要素均为成功的预报。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与细致的数据处理对滇1井微动态特征、异常特征与异常机理进行了分析,对该井能多次灵敏地反映震兆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在分析近年来小江断裂的地震活动时,作者根据地下水震后效应与同震效应记录,提出小江断裂上有些地震的发生是相互牵动的结果。如1983年6月4日鲁甸5.2级地震与1983年6月24日中越边境7.1级地震,1985年3月29日自贡5.5级地震与1985年4月18日禄劝6.3级地震等。在分析该井对应地震的范围与地震之间相互关系时,作者提出小江断裂北端可能沿 N E方向延伸,而南端可能从深部穿过红河断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浙江江山城建区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详细研究了浙江江山城建区的地层、岩性和构造,分析了这些基础地质条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城建区地层复杂,出露了晚元古代以来13个组的地层,还有侵入岩和火山碎屑岩出露。地质体中的层理、接触面以及软弱夹层对地质体的结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城建区内碳酸盐岩分布最广,有岩溶塌陷现象,对城市建设不利。侵入岩、火山碎屑岩和砂岩,坚硬致密,风化裂隙不发育,是很好的建筑基岩。志棠组含砾粗砂岩、硅质岩岩性虽然较坚硬,但多被断裂破碎,对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影响。页岩、泥岩和粉砂质页岩属软质岩石,易变形。城建区断裂构造发育,对城建区的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但区内无新的构造活动,无大于4.5级地震的历史记录,地震烈度为Ⅵ度,城建区所在的区域地壳稳定。根据基岩、土层和断裂构造的性质和特点,笔者把城建区划为三个级别:一级区,适宜重大工程的建设;二级区,进行高层建筑时要预先实施岩溶地基处理;三级区,工程条件差,应避开建设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15.
夏菲 《华南地震》2000,20(2):32-39
根据云南省地下水动态网显示的中期、中短期、短期和临震地下水位异常,对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进行了成功预测。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后,震前的异常仍然存在,省内一直缺5.0~6.0级地震。中期异常显示1~3年省内将有强震发生,西部地区特别是滇西北东条带的北端为重点危险区,地下水动态中矩期异常分3个阶段,分布面广,异常井孔最密集的地区是大理-丽江-中甸,且明显地向宁蒗地区收缩;短期  相似文献   
16.
中蒙边境地区的海西至燕山期卫境复式花岗岩体属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关闭后加厚地壳伸展结果的产物。该岩体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76.7~53.8 Ma之间,结合热模拟分析,卫境岩体在晚白垩世经历了一次快速的剥露事件,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则处于非常稳定的低速剥露环境中,没有明显的构造变动。卫境岩体的晚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对应于其北部和东部广大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内(如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松嫩盆地等)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该不整合代表了一次构造反转事件。华北北缘在晚白垩世曾遭受过比较强烈的构造事件的影响,该事件与Izanagi板块快速向东亚之下俯冲有重要关系。综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资料,晚白垩世构造事件影响的范围可至卫境岩体以西、满都拉以东地区。模拟结果显示,卫境岩体的剥露速率约为0.1~0.2mm/a。目前华北北缘东部地貌很可能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而非中生代早中期。铀成矿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内晚白垩世二连组湖相泥岩中赋存超大型的同生沉积成岩铀矿化,早白垩世晚期的赛汉组中也赋存了大型的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形成的铀矿化,这些铀矿化的形成均在盆地西缘晚白垩世隆起事件之后,富含铀的卫境花岗岩遭受淋滤,铀在含铀含氧流体中不断被搬运至盆地赋矿地层中。由此可见,卫境岩体的抬升剥露是控制盆地内铀成矿的重要条件,抬升时间与二连盆地中铀矿形成的时代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研究赣南上窖铀矿床各类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上窖铀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模型。地质、元素地球化学资料表明:(1)印支早期花岗岩与燕山早期花岗岩较高的U含量和较低的Th/U值,反映了两者均具备为区内铀成矿提供充足铀源的能力,并且燕山早期花岗岩提供铀源的潜力更大。(2)水云母化蚀变基本不改变原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含量和配分特征,但叠加赤铁矿化时则伴随U的富集甚至矿化,出现稀土元素的活化转移,说明赤铁矿化与铀矿化关系更为密切。(3)辉绿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具有幔源特征,明显区别于花岗岩和铀矿石,且蚀变辉绿岩的U含量和U/Th值明显较新鲜辉绿岩高,说明上窖铀矿床的成矿物质非源于辉绿岩;矿床大面积的赤铁矿化暗示辉绿岩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挥发分和矿化剂(CH_4、CO、CO_2、H_2S、Fe~(2+)),从而使迁移态的U6+还原成U4+并沉淀成矿。(4)铀矿石与花岗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相似程度高,且为递变关系,说明上窖铀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花岗岩;铀矿石的稀土元素总量明显低于花岗岩和辉绿岩,表明成矿流体具贫稀土元素的性质。根据上窖铀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岩体-构造-蚀变"三位一体"控矿要素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8.
武宁县大岭上钨矿是赣西北大湖塘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类型以W为主,伴生有Cu、Mo等,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密切相关。本文重点研究了大岭上燕山期黑云母花岗斑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Hf同位素特征,探讨了黑云母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物源性质及岩石与矿化的关系。本区黑云母花岗斑岩结晶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0.4±1.6Ma,代表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该年龄与晚白垩世前后中国东部区域构造体制从挤压缩短变形向大陆伸展转换的时期(135Ma)基本一致。黑云母花岗斑岩结晶锆石ε_(Hf)(t)值为+3.38~+8.63,二阶段模式年龄为684~1020Ma,说明大岭上黑云母花岗斑岩源岩物质主要为1020Ma之前从地幔中脱离出来的壳源物质,但有地幔物质混染。该区黑云母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比矿集区钨矿的成矿年龄小,说明该黑云母花岗斑岩与矿区钨矿在成因上无关。黑云母花岗斑岩在空间上与矿区铜矿化密切共生,成岩物源中混染的幔源物质可能Cu元素的携载者,这些Cu叠加在早期钨矿中。大岭上矿区的钨、铜矿化是不同矿化时间和不同矿化种类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江西大岭上钨矿含斑细粒花岗岩锆石成因及成岩成矿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锆石成因研究成果是锆石定年、源区性质示踪和岩浆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本文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技术发现研究区含斑细粒花岗岩包含了无继承核锆石和有继承核锆石。无继承核锆石阴极发光暗黑,其Th/U值低,LREE相对富集,Ce弱正异常,Ti温度计得到地质温度为801℃,是形成于富含热液的岩浆环境的锆石。有继承核锆石残留核具有均匀的灰白阴极发光,边缘阴极发光暗黑,其Th/U值较高,LREE相对较低、Ce正异常明显,Ti温度计得到地质温度为771℃,是形成于正常岩浆环境的中、深成岩浆岩中的锆石。结合区域地质情况,推断残留核锆石很可能是晋宁期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说明矿区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含斑细粒花岗岩的一种源岩。无继承核锆石的结晶环境反映了当时岩浆已经演化到晚期,而且其结晶时的富含热液的岩浆可能是一种良好的成矿物质的载体,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相山横涧-岗上英铀矿床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显微镜下薄片鉴定、电子探针测试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矿床的围岩蚀变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床的蚀变种类繁多,主要有水云母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黄铁矿化和硅化等。矿床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可分为5个蚀变带。赋矿围岩(花岗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高硅、富碱、低钙镁的准铝质-过铝质特性。蚀变岩石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均有规律变化;主量元素(Ca、Mn、K)、不相容元素(Sr、Th、P、Y、Yb)和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Mo、W、Pb、Zn是寻找铀矿化的指示性元素。蚀变岩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正常围岩的模式一致,表明蚀变作用对它们的影响较小,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