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地震数据中蕴含丰富的地层信息,裂缝孔隙度作为表征致密碎屑岩储层品质及产能评价的关键参数,目前无法利用常规线性反演方法从地震数据中挖掘出裂缝孔隙度的有效信息.为了有效获取致密碎屑岩地震信号中储层与非储层数据特征之间的差异,本文借助深度置信网络(DBN)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利用回声状态网络(ESN)中的回归层代替DBN网络中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组合搭建出ES-DBN网络.ES-DBN网络能够较好的捕捉地震数据中的动态时序信息,每次训练都独立于前次的DBN学习过程,且只考虑回归层最终的输出权值矩阵,通过模型测试对比发现,该网络的学习效率和预测准确率均高于传统的DBN网络.以井中裂缝孔隙度为预测目标,基于提取的多种井旁敏感的叠前叠后裂缝属性,利用构建出的网络模型对研究工区地下地层裂缝孔隙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网络能够较好的实现致密碎屑岩储层的裂缝孔隙度的三维表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2.
东昆仑地区是我国重要成矿带,地球化学勘查作为该区基础性的勘查手段在区域找矿、矿区及其外围找矿发挥了重要作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中,异常下限的确定是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和关键。拉浪麦钨多金属矿区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中利用传统统计法、EDA法、含量—面积分形法分别对土壤地球化学分析元素计算确定异常下限,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对三种方法计算出的异常下限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发现EDA法得出钨等元素异常不漏掉隐伏矿床形成的矿致异常,从而达到快速精准高效的找矿效果,具有很好代表性。因此,在东昆仑地区寻找钨多金属矿地球化学勘查中,采用EDA法确定异常下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3.
依据龙头山集镇6个典型场地上的钻探资料及土体的动力非线性特性试验数据,分别建立了相应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模型。以幅值折半的龙头山镇强震动台站(053LLT)东西向主震加速度记录作为入射地震动,采用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了场地地震反应,讨论了近地表覆盖土层结构对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及反应谱的影响,并对场地效应与震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4.
张诚成  朱鸿鹄  周游  施斌 《地震学刊》2013,(Z1):138-146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土钉支护技术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状况,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对该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和归纳。同时,分析了目前现场、室内土钉拉拔的试验方法、相关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对拉拔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理想弹-塑性模型、双折线模型和双曲线模型等常用的土钉拉拔模型分别进行了阐述和评价,并总结了以有限单元法为主要方法的土钉拉拔数值模拟的研究近况。最后概括了土钉拉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新动向,并针对新型材料土钉及其时间效应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5.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构建秋季欧亚大陆-太平洋区域的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MAMLO)指数和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指数,对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和南北涛动的不同位相配置下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秋季气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与南北涛动指数相关系数仅为-0.06,二者在统计学意义上相互独立。二者存在4种位相配置类型,即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和南北涛动均为正位相(第Ⅰ类配置);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和南北涛动均为负位相(第Ⅱ类配置);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为正位相而南北涛动为负位相(第Ⅲ类配置);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为负位相而南北涛动为正位相(第Ⅳ类配置)。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和南北涛动呈现不同位相配置类型时,大气质量的重新分布造成了不同的地表气压场分布并显著地影响到了中国北方地区秋季气温异常分布。当二者为第Ⅰ类配置时,南北涛动削弱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质量的负异常,减弱了该区域的异常低压,增强欧亚地区大气质量正异常并加强了欧亚地区的地面高压环流,共同造成中国秋季气温异常成东西反位相型分布,东部暖而西部冷;当二者为第Ⅱ类配置时,南北涛动削弱欧亚大陆大气质量的正异常,增强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质量负异常。此时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和南北涛动通过影响地表风场使得气温异常成全国一致型分布,全区偏暖;而第Ⅲ类配置与第Ⅰ类配置对气温的影响类似,但为东部冷而西部暖,第Ⅳ类配置与第Ⅱ类配置的影响类似。这些表明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对秋季欧亚地区气温异常起到主要作用,而南北涛动则在大气质量海陆间迁移影响中国北方气温异常分布中起到干扰作用。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秋季大气环流变化机理及中国北方乃至欧亚地区秋季气温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地表调查发现,横穿龙门山南段的青衣江具有上游以发育深切峡谷为主,而中下游段阶地发育较完整的特点。采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对现今青衣江低阶地进行年代学测试分析,获得了低阶地的形成年代,并结合对前人资料的对比和对青衣江河流阶地已有年代学数据的分析,基本确定青衣江中下游地区的T1~T7阶地主要形成于距今7.7~9.0ka,40~50ka,75~85ka,129ka,149ka,270~300ka,740ka。结合地表调查结果进一步推断,现今青衣江主河道在中更新世及之前已经存在。因此,现今的青衣江究竟是因断块整体倾斜式改道还是后期河流袭夺而形成需进一步研究。另外,据青衣江低阶地地貌面的年龄数据估算,龙门山南段青衣江流域不同段落的晚第四纪河流下切速率不同,中更新世以来,芦山至大岗顶段的河流下切速率明显较大,很可能是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盲逆断层)在晚第四纪期间存在持续活动的地貌响应。  相似文献   
57.
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对北部湾潮间带沉积环境中多氯联苯(PCBs)、石油烃(TPH)、壬基酚(NP) 和苯并芘(B[a]P)的综合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在9个站位采集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和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和生物软组织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同时对鳃、内脏中与细胞防御系统有关的各7种标志物(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等)进行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法筛选出对1~2种有机污染物响应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共8种,分别为内脏中的GPx、GSH、GSSG、CAT和鳃中的GPx、GSH、GSSG、CAT。以筛选的8种生物标志物为基础, 9个站位IBR指数范围为0.27~1.48,其中站位S2(湛江市乐民镇码头)、站位S9(湛江市江洪码头)的IBR较小,显示污染程度最轻;站位S4(防城港西湾)、站位S3(钦州湾老人沙浅滩) IBR较高,显示生物体因有机污染产生氧化逆境。不同站位的IBR值与污染源分布、化学污染物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北部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8.
中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山区是我国环境最恶劣,经济最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之一,根据其特殊的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提出了“岩溶单元流域”的概念,并探讨了它的内涵,研究路线及治理技术方法。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以及地下水分岭和非可溶岩体的存在,岩溶山区形成了很多由地下分水岭或非可溶岩体所圈闭或半圈闭的“岩溶单元流域”。岩溶单元流域是一个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完整的水文系统,也是岩溶发育的岩溶洞穴-裂  相似文献   
59.
通过四年来对黔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专门研究和对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的考察,本文从水文地质条件,农业地质背景,土地类型,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半个世纪前的历史地理概况和近40年来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生态环境曾十分良好,小生境类型繁多,产品种类独特,质量优异,具备林,粮,牧,副井举的先天条件,但由于自身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之近半个世纪的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活动断裂组合样式和区域构造背景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1)根据主震及4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烈度长轴方向,判断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2)根据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断裂组合样式和历史余震深度,判断发震断裂具有薄皮-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的特征;(3)包谷垴—小河断裂活动可能主要受深部的"管道流"控制,"管道流"自NW向SE方向运动,在昭通断裂带处受到华南板块的差异阻挡,造成包谷垴—小河断裂西侧管道流运动速率大于东侧管道,从而驱动包谷垴—小河捩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