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中部的地壳及上地幔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对昆仑山—柴达木盆地—秦岭—大别山纬向构造带的地壳及上地幔构造进行了研究。沿这一构造带沉积层平均厚度为8km,剪切波速度β=2.62km/s,壳内平均速度较低,为3.5km/s左右,在下地壳还存在低速层。地壳平均厚度为48km,自东而西相差不很大。上地慢低速层在70—90km深处开始出现。这种构造特征有别于地台和高原,具有块体间的过渡性质,表明这是中国地壳块体中的一个独立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天津、唐山和张家口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叙述利用近年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八次工业爆破的观测资料,同时也利用了一部份天然地震的资料来研究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地区地壳结构的结果,采用了工业爆破中的58个观测点和天然地震的54个观测点的数据,得到了本区的三层地壳模型和地壳厚度。 地壳的平均厚度分布各地区不很一致;北京及其东南地区为35±1.5公里,北部地区为37±1.0公里,西部地区为39±1.5公里,地壳介质中的纵波和横波的平均速度分别为6.23±0.03公里/秒和3.55±0.05公里/秒,上地幔顶部介质的平均速度为7.98±0.13公里/秒和4.60±0.03公里/秒。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震面波研究中国地壳结构   总被引:25,自引:14,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地震面波频散资料进行反演, 得到了中国各地区地壳结构的层状模型。中国地壳可以划分为青藏、蒙古、华北、华南和塔里木等五个大陆块体, 其频散曲线和地壳层状结构是彼此不同的.一般可以用沉积层、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来代表, 后四个区在上地幔和玄武岩层中的波速值比较接近.青藏和华北地区在地壳中的平均波速值较低, 地壳结构的纵横向变化显著, 康腊面不是稳定而明显的速度间断面, 某些部位上存在着低速层, 这两个地区的地震活动之所以十分强烈, 与上述地壳深部构造有直接关系.其余三个地区的地壳显示了类似稳定地台的某些特征.中国沿海地区的地壳可以大致以长江口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分, 分属于华北和华南地壳.中国地壳厚度在东部为32——40公里, 青藏高原60——70公里.沉积层在塔里木盆地最厚, 达11公里, 其他地区一般为3——8公里.   相似文献   
14.
理论方法在地震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已取得一些进展。这种研究的许多方面集中在合成地震图方法的应用上,查普曼和奥克特(Chapmanand Orcutt,1985b)根据应用于海洋资料的若干实例进行了综述。评论中比较了反射率法(Fuchs and Müller,1971)和 WKBJ 法(Chapman,1978)这两种通用算法的计算结果,并用实例说明与反射率有关的层厚必须不小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