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8篇
  免费   709篇
  国内免费   710篇
测绘学   445篇
大气科学   700篇
地球物理   720篇
地质学   1980篇
海洋学   499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43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81.
Mafic granulite xenolith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many volcanoes (especially alkali basalt and kimberlite)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formed generally in lower crust, and recorded lots of in- formation on the lithosphere formation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  相似文献   
982.
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WRFV2.2中尺度数值模式对鄱阳湖地区200 km×200 km范围内,2009年11月5日00∶00至2009年11月6日12∶00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为1 km的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度场和廓线分布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模拟结果发现:白天鄱阳湖面上空存在着冷岛效应并伴随湖风,而夜间湖面上空存在着热岛效应并伴随陆风,湖面与陆地之间最大温差可达6 ℃;同时地形以及下垫面类型对鄱阳湖区风场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夜间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低空辐合带,白天逐渐消失;此外受风场和地形作用湖面上空的湿度分布也不均匀,白天湿度层厚度低而夜晚湿度层厚度高,湖中心右侧湿度值大于左侧湿度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鄱阳湖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有助于了解鄱阳湖地区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由于地形、地理环境、地表特征所形成的不同高度上的风、温、湿的分布规律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为鄱阳湖地区局地天气预报、风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3.
基于研究区域地震震相到时资料及地震波数据,给出了两个局部地区地壳介质微动态变化的实例。一个是汶川8.0级地震起始破裂区域,即A区;另一个是三岔口地区,即B区,该区域为活动断裂交汇部位,未发生过大地震,但近年来中小地震频繁。分析A区后发现,在汶川8.0级地震前,部分台站观测的地壳介质微动态出现了中短期异常,震源区正东及北东方向波速升高,反映出地壳介质受到显著挤压而处于硬化阶段;震源区西南方向的波速则比较稳定。分析B区后发现,可能受到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部分台站给出的计算结果在地震前后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不同方位地壳介质承压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984.
中国大陆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化对中国大陆及邻区上地幔介质形变强度和方向的空间变化图象、各向异性和剪切波分裂、各向异性以及应变、应变和构造过程关系的认识,我们以剪切波在分层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理论为指导,以分裂剪切波观测为基础,借助数字化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的信号处理技术,给出了对136次地震的分析结果,得到了20个台站下面的上地幔各向异性介质的变形强度和方向的空间变化图象;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对中国大陆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特性及其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5.
Impact of Aircraft NOx Emission on NOx and Ozone over Chin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 three-dimensional global chemistry transport model (OSLO CTM2)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ubsonic aircraft NOx emission on NOz and ozone over China in terms of a year 2000 scenario of subsonic aircraft NOx emi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sonic aircraft NOx emiss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northern China, which makes NOx at 250 hPa increase by about 50 pptv with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60% in January, and leading to an ozone increase of 8 ppbv with 5% relative change in April. The NOx increase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transport process, but ozone increase is produced by the chemical process. The NOx increases by less than 10 pptv by virtue of subsonic aircraft NOx emission over China,and ozone changes less than 0.4 ppbv. When subsonic aircraft NOx emission over China is doubled, its influence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  相似文献   
98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采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312号台风"潭美"空心结构特征及成因以及其造成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潭美"深对流云系一块位于台风中心北侧,一块位于南侧,且后期北侧减弱,几乎完全偏向台风的南侧,台风中心周围仅有浅薄稀疏的低云云线。"潭美"动力、热力结构均存在明显空心和不对称性特征,其与中高层气旋性环流偏离、高层辐散不对称、水汽输送不对称等有关;强降水分布与台风不对称性结构及地形等有关。WRF中尺度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不对称性结构以及降水强度和分布。  相似文献   
987.
1概述9315号热带气旋是建国以来袭击我省的第3个(前2个是6811和7314)典型的“豆台风”。该热带气旋于9月10日08时在巴林塘群岛以东约200km的洋面上生成,中心气压998hPa,近中心最大风速18m/s。由于生成时处于均压场中,移向不规则。此时在南海南部、中部至吕宋岛一带有输入云带,迅速发展成强热带风暴。11日08时中心位于20.5”N、113.3”E,近中心最大风速达30m/s,中心气压980hPa。此后强热带风暴中心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12日08时增强到台风强度,中午前后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13日14时,中心气压降到945hPa,近中心最大风…  相似文献   
988.
在分析湖北省洪涝灾害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基础上,利用民政部门整理的1951~2000年洪涝受灾面积资料,建立了基于长江中游流域逐月最高水位和湖北省5~10月降水总量的湖北省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定性和定量评估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2001~2006年的独立样本检验值,探讨了该模型在年度灾害趋势预估和灾后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9.
利用郑州市195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按照国家采暖规范从气候角度上确定了符合郑州特点的采暖初终日,较规定的初、终日(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有明显推迟和提前的趋势,并分析了采暖期长度及采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进7.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初采暖期明显缩短,平均较80年代缩短了14d左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近57a来采暖期气候条件的变化,并通过构建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指标,讨论这种变化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从科学角度提出节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0.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Hadley circulation (HC)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ast Asian temperature in winter a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HC underwent apparent change in the 1970s, with transition occurring around 1976/77. Along with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HC, its linkage to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in East Asia also varied decadally, from weak relations to strong relations. Such a change may be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C an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 over the Philippine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Before the 1970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C and the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round the Philippines was insignificant, but after the late 1970s their linkage entered a strong regime.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is connection may therefore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trong relations between HC and East Asian winter temperatures after the late 197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