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粤西阳春地区马山二长岩的岩石化学组成特征为典型的钾玄质岩石,岗尾、轮水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属酸性一偏中性的钾玄质系列岩石(少数样品为高钾钙碱性岩石),而石菉花岗闪长岩则为典型的钙碱性系列岩石,这些岩体在岩石化学演化趋势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属于同一个岩石成因系列.40Ar-39Ar和Rb-Sr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马山和岗尾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64±2)Ma和(154±1)Ma.阳春地区从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发生了3次主要的岩浆活动,从早到晚岩浆的K富集程度逐渐降低,岩浆岩成分从钾玄质系列过渡到钙碱系列.  相似文献   
62.
大别—苏鲁超高压地体现今的岩石组合是超高压变质岩石经历快速折返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叠加改造的最终产物, 其中拆沉、底侵、构造体制转换是改造的动力; 退变质作用、构造置换、深熔作用是改造的主要方式.超高压地体的主要岩石组合有榴辉岩、大理岩、硬玉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地质、常量、微量、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斜长角闪岩是榴辉岩退变的产物, 片麻岩、面理化花岗岩是榴辉岩退变的斜长角闪岩递进深熔的产物, 即退变榴辉岩折返到中下地壳, 初次熔融产生相当于片麻岩成分的半原地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岩浆, 片麻岩再次熔融产生成分相当于面理化花岗岩的A型花岗岩岩浆.   相似文献   
63.
鄱阳湖砂山地区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鄱阳湖砂山地区土地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植物种在各类型风沙化土地的出现频率与不同风沙化阶段各生活型植物种的组成,探讨了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绝灭与定居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风沙化过程是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风沙化首先导致特有种的灭绝,其次为稀有种。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与乔木类植物受风沙化影响最大,而灌木类植物可存活风沙化过程各个阶段,在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速率大于定居速率。  相似文献   
64.
江南造山带中新元古代基性岩墙广泛发育,其成因和构造背景的研究对认识江南造山带的构造过程和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出露于江南造山带东北段的浙西毛坦地区新元古代基性岩墙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墙的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和少量辉长岩,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主要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特征还显示了拉斑玄武岩到高铝玄武岩的过渡;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Nb、Ta、Ti负异常显示了岛弧拉斑玄武岩的特征,但在MgO-FeO*-Al_2O_3、Ti/100-Zr-3Y、TiO_2-FeOT/MgO、Zr/Y-Zr、Ti-Zr、Zr/4-2Nb-Y和Th/Yb-Ta/Yb等图解上,基性岩墙样品大都落在洋岛、洋中脊和板内玄武岩区域,表明基性岩墙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主要为板内裂谷环境,且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不同程度混染了地壳物质;岩石的w(Th)/w(Ta)值及w(La)/w(Yb)值均较低,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和岩石的拉斑玄武岩属性等,显示基性岩墙具有与地幔柱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特征显示,浙西毛坦地区的基性岩墙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因地幔柱活动导致软流圈上涌及部分熔融,使基性岩浆沿着由裂解作用形成的区域张裂构造侵入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5.
太姥山和鼓山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带。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太姥山地区和鼓山地区花岗岩分属铝质A型花岗岩和碱性A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两地区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96.6±1.6)Ma(MSWD=0.65)和(99.4±2.3)Ma(MSWD=0.49),成岩时代均属晚白垩世早期。结合中国东部沿海两类A型花岗岩,讨论了它们在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及其判别图解上的区别。总体上认为,碱性A型花岗岩在AKI值、TFeO/MgO比值、104×Ga/Al以及(Zr+Nb+Ce+Y)值上均大于同区域的铝质A型花岗岩,但上述化学指标的数值也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叠;且传统A型花岗岩判别图解不完全适用于强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地区A型花岗岩应具有相似的源区,即岩浆起源于地壳物质熔融,同时成岩过程有一定的地幔物质参与。但鼓山地区碱性A型花岗岩较太姥山地区铝质A型花岗岩有更多地幔物质的加入,导致前者显示出部分幔源岩浆起源的特征。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代学综合判定,两地区花岗岩成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角度密切相关,均属于弧后拉伸体制之下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6.
巴颜喀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古特提斯的主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确定古特提斯的演化过程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讨该地区与古板块演化有关的成矿地质作用和矿产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巴颜喀拉山群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对其物源研究较为薄弱。碎屑岩中的碎屑组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反映物源区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对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变碎屑岩岩相学特征、沉积结构特征、地球化学判别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判别图解的研究,结合前人在这一地区所做的如古水流等相关工作,认为巴颜喀拉沉积盆地是在古老基底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裂陷扩张、海水加深的过程,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型物源的特征,接受其北部东昆仑造山带碎屑的沉积,沉积物来自亲上地壳长英质源区。  相似文献   
67.
68.
湖北随州大狼山群片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随州大狼山群片岩样品中锆石LA-ICP-MSU-Pb年龄结果表明,锆石属于碎屑锆石,未受到后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明显改造,锆石年龄代表了其原岩的年龄,是不同构造-热事件的响应。本区锆石的U-Pb年龄多集中在新元古代早中期(884~758Ma),可分为4组,反映南秦岭地区在该时期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热事件,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过程相对应。其中1颗锆石还给出了2500Ma的年龄,反映在南秦岭地区可能发生过新太古代末期至古元古代早期的构造-热事件。通过地层和锆石年代学的限定,认为大狼山群的成岩时代应为早震旦世。  相似文献   
69.
茂名高岭石经547℃低温煅烧后,由结晶度较高的高岭石转变为变高岭石,主要成分为非晶质和部分有序的半晶质,Si-O-Al键断裂生成Si-O和Al-O键,随着结构的变化,其物理化学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对煅烧前后高岭石的粒度、白度、粘浓度等进行测试,并分析这几个重要的物理指标在煅烧前后产生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70.
西拉木伦断裂带双井微地块北部边缘出露有以条带状为主的混合岩,岩石中中色体-暗色体-浅色体明显分带,岩相学特征显示暗色体和浅色体经历了较高温的交代变质作用。对该混合岩浅色体的矿物空间分布分析显示浅色体重结晶现象显著,新生石英、长石聚集分布,是交代或变质分异的结果。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本区混合岩形成于开放体系,有物质的带进带出。对中色体、暗色体、浅色体进行单独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暗色体与中色体元素组成具有相似性,而浅色体与中色体的元素组成差异较大。电子探针数据显示浅色体中斜长石的An牌号低于暗色体,中色体中角闪石压力计计算平均压力为0.81 GPa,钙质角闪石-斜长石相平衡温度计求得混合岩形成温度为584℃。综合分析认为该混合岩在成因上早期以岩浆注入为主导,晚期则以高温交代为主导。混合岩的岩浆注入成因可能意味着混合岩的形成与区域的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