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兴措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记录揭示的近代气候与环境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通过若尔盖盆地兴措湖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及其同位素指标与器测气象资料的耦合、验证并建立函数关系,对兴措湖近代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及其同位素指标所代表的气候环境信息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兴措湖沉积物总有机碳含量与降水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0.67,平均变率(dTC/dP)为-0.046%/mm;而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与温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75,平均变率(dδ^13C/dT)为-0.84‰/C。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兴措湖沉积物总有机碳及其同位素记录与对应的降水及气温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2.
长江中游田家镇深槽的特征及其泄洪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中游田家镇附近江面最狭处仅650 m, 江底最深处低于黄海基准面以下-90 m, 是长江干流河床突出的最低所在, 距离长江口900 km。通过实地地质地貌调查揭示田家镇深槽形成及其对洪水的渲泄有何影响。 根据地质、水文、地形和直接考察资料, 卡口深槽段长8 km, 系长江自NW-SE斜切过一排强烈褶曲的三叠系厚层石灰岩山地而成, 3个临江石灰岩小山所成矶头导致江流方向变化与流速加速, 以至形成多处涡流, 向江底侵蚀, 而褶皱的石灰岩抗拒侵蚀、溶蚀能力很低, 因而导致远低于海平面深槽的形成, 估计卡口深槽是从中更新世红色风化壳发育的和缓起伏的地面上叠置下来, 已有以10万年年计的长远历史。近数十年多次实测资料比较, 侵蚀淤积有小量变化, 但河床基本稳定。对正常的中、枯水位江流运行没有影响, 但对超过50 000~60 000 m3/s洪水的排泄则有明显的壅阻作用。  相似文献   
53.
新疆艾比湖湖面波动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艾比湖为西北内陆封闭湖泊,湖泊面积变化反映了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通过艾比湖历史时期及近期湖面波动特征研究,对近期湖泊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近50年来艾比湖湖面经历了两次大幅度变化,20世纪60年代湖泊面积的大幅度萎缩与21世纪初湖泊面积的大范围扩张。近期艾比湖湖面扩展与流域降水增加密切相关,而20世纪60年代湖泊面积的萎缩主要受流域农业灌溉耗水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气候历史演化的角度(没有人类活动作用)分析,类似目前的气候条件,艾比湖湖面以较稳定地保持在1000~1500km^2内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54.
太湖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与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分析表明,草型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总体比藻型湖区高。湖泊从贫-中营养水体向中-富营养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沉积物TP、TN则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各湖区表现出差异。湖泊演化到富营养阶段,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明显的偏负。近50年来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反映的湖泊环境演化过程与实际环境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20世纪太湖水环境存在50年代及90年代两次较明显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55.
新疆艾比湖全新世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吴敬禄 《地理科学》1995,15(1):39-46
  相似文献   
56.
青藏高原东部兴措湖近0.2 ka来的气候定量复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兴措湖沉积物总有机碳和有机碳同位素, 以及腹足类Gyraulus sibirica壳体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 并与器测资料对比, 分别建立了壳体氧同位素与夏半年气温、壳体Sr/Ca比与夏半年降水量间的函数关系. 在此基础上, 对研究区近0.2 ka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了定量恢复. 结果表明(1) 壳体Sr/Ca比与夏半年的降水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0.86; (2) 壳体d 18O与夏半年滑动平均气温为正相关, 相关系数0.89; (3) 近0.2 ka来夏半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明显存在有3个阶段, 其中19世纪中后期降水量比现代高约220 mm, 夏半年气温比现今低约2°C; 而20世纪最大降温时段降水量比现今低约60 mm, 夏半年气温比现代低约3°C; (4) 近0.05 ka来, 研究区的气候呈现明显的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57.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在对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基础上,结合黄河以及河套地区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乌梁素海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演变过程。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黏土(<4 μm)平均含量28.7%、细粉砂(4~16 μm)平均含量34.4%、中粉砂(16~32 μm)平均含量17.3%、粗粉砂(32~64 μm)组分平均含量14.1%、砂质组分(>64 μm)含量整体较低,平均含量为5.5%。沉积物不同粒级范围颗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65年左右(岩芯深度20 cm)乌梁素海沉积物组分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此,结合前期对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特征的分析,利用粒径-标准偏差方法,通过对比黄河泥沙以及流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研究了约1965年前后两个时段的沉积物来源。尽管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携带的泥沙以及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大量流域表土侵蚀物质,但同一物源组分在1965年前后这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粒级特征。1965年之前,<19.95 μm的粒级组分反映了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层侵蚀物质组分特征,而19.95~181.97 μm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黄河径流携带的泥沙,后者决定了乌梁素海沉积物的粒级特征。1965年以来,这两种不同来源组分的粒级变细,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土侵蚀物质(<5.71 μm组分)控制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并与总排干入乌梁素海的水量变化、围湖建堤以及扬水站的修建等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受人类施加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INTRODUCTIONQuantitativeextractionofpastclimaticenvironmentinformationisanewfocusofattentioninthefield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s.Intherecent 1 0years,aseriesofachievementsinre buildingthesequencesofclimaticandenvironmentalevolutionsinvariousscaleshave…  相似文献   
59.
若尔盖RM孔揭示的青藏高原900kaBP以来的隆升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青藏高原迄今为止最深的全取芯井,即若尔盖盆地RM孔湖泊沉积物环境多代用指标的综合判识,重建了900kaBP以来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序列.根据该孔的沉积特征、沉积旋回的结构,以及沉积速率的变化,结合环境冷暖、干湿的组合特点,分辨出900kaBP以来高原东部3次明显的隆升加速时期,也即800,360及160kaBP.同时对青藏高原3次构造加速抬升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环境效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0.
青藏高原RM孔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敬禄 《地理科学》1997,17(1):18-23
对RM孔不同成因碳酸盐同位素进行比较研究,并利用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代用指标,对该区近0.14Ma来的古气候演化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