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快速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对于评估、保护、管理和恢复淡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传统评估方法主要利用指示生物或类群的出现率和多度信息,但是忽略了水体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而这些相互作用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着深刻影响.生物共现网络是群落水平物种互作的结构模型,通过物种在群落出现及丰度数据,描述了物种间潜在的相互作用、群落的基本结构,反映群落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特性.生物共现网络展示了淡水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体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拓扑结构特性可与特定的生态系统状态相关联,能够揭示生态系统的组织规律及其功能,可作为早期的、灵敏的生物指标,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状态和稳定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32.
本文作为“滇池沿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系列研究论文之一,主要研究了滇池东北部沿岸带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现状、成因及妨碍自然生态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风浪强烈侵蚀、湖底坚硬贫瘠、水质严重污染、大型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消失,滇池东北部沿岸带已经蜕变成了“水域荒漠”.湖滩湿地围垦、人工岸堤修建和水质污染是导致沿岸带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强烈的风浪冲刷和严重的水质污染是阻碍沿岸带自然生态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生态恢复必须从基础环境改造入手,实施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33.
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湖泊具有供水、渔业、旅游、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功能,是支撑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近30年来,湖泊富营养化所导致的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生态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湖泊功能的发挥, 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国家在保障区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于2008年7月正式立项。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①湖泊蓝藻水华主要衍生污染物的形成机理、迁移转化规律和毒理效应;②蓝藻水华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的机理;③蓝藻水华生态灾害评估及调控机理。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项目以蓝藻水华污染物的产生、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响应以及生态灾害的评估与调控为研究主线,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蓝藻水华衍生污染物的产生及其环境过程;②蓝藻水华衍生污染物的毒理效应与生态和健康风险;③蓝藻水华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功能退化的关键过程和机制;④蓝藻水华灾害治理和调控的的技术原理和途径。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为我国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原理支撑。  相似文献   
34.
东太湖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草型湖泊-东太源的生物资源和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物资源的开发,同时根据东太源生态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期为草型湖泊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1997年9月针对南京市东护城河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鱼类死亡是由于河底富含有机物的淤泥在高温季节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释放锓氧所致,而养殖鱼类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鱼产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Leaves of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plants are home to a wide diversity of bacterial species. However, the diversity and variability of epiphytic bacteria on their submerged plant host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We investigated the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epiphytic bacteria from two common submerged macrophytes: Vallisneria natans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a in Taihu Lake, Jiangsu, China, using methods of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T-RFLP) and clone library analyses targeted at bacterial 16S rRNA ge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ibraries of the two waterweeds contain wide phylogenetic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 and that the sequences of the two libraries can be separated into 93 OTUs (at 97% similar value); (2) Betaproteobacteria, including Burkholderiales, was the most abundant bacterial group on both plants. Cyanobacteria and Gammaproteobacteria were the second largest groups on V. natans and H. verticillata, respectively. Both clone libraries included some sequences related to those of methanotrophs and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3)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T-RFLP profiles showed two distinct clust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plant populations. Both ANOSIM of the T-RFLP data and Libshuff analysis of the two clone librarie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piphy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between the two plants. Therefore, the epiphy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on submerged macrophytes appear to be diverse and host-specific, which may aid in understanding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