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大连地震台在实测中,经常观测到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部一带的地震S波较理论到时提前约数秒到达.2002年至2011年,记录到该地区145例具有此种显著异常的震例.该现象与台基无关,全国地区均可观测到.震例分析发现,可观测到该现象与未观测到明显异常的台站在全球范围内大致呈四象限分布,造成该异常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震源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2.
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分布, 2011~2012年对鄱阳湖及部分“五河”干流淡水贝类进行调查。结合历史资料, 共记录淡水贝类122种, 隶属于15科39属, 主要由田螺科(Viviparidae)、豆螺科(Bithyniidae)、肋蜷科(Pleuroseridae)、椎实螺科(Lymnaeidae)、扁蜷螺科(Planorbidae)、蚌科(Unionidae)和蚬科(Corbiculidae)组成。流域内以鄱阳湖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108种; 中国特有种丰富, 各水体特有种比例均超过50%; 优势种主要是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等。与历史资料相比, 鄱阳湖淡水双壳类和腹足类物种丰富度均显著减少, 人为干扰仍是淡水贝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建议加大贝类栖息地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3.
对蚌科11属20种蚌类肛门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蚌科肛门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肛门类型、肛门相对后闭壳肌位置、肛门壁内表面是否具纵嵴、肠沟终止位置等特征因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可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4.
根据汤普森(Thompson)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IGRF模型,计算了1600-2000年期间的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和地磁功率谱等反映主磁场变化的主要参数,分析了各个参数的长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是:400年来地磁场的偶极子磁矩持续减小,1800年以来磁心的位置快速离开地心向太平洋方向移动了291km;西向漂移有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非偶极子磁场异常中,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是160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 3个大型磁异常,东亚正磁异常和北美正磁异常是1700年后逐渐形成的,17世纪北太平洋地区存在强的正磁异常。  相似文献   
135.
利用Rayleigh波反演浅土层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根据均匀半空间Rayleigh波相速度与介质剪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对某一频率面波的影响深度内各层介质进行"均匀"化,使其等效于均匀半空间.并利用模型进行正演,以确定在这种均匀化的前提下,面波勘探深度与波长的关系.应用相匹配滤波技术从实测面波信号中分离出基阶Rayleigh波信号,对它进行多重滤波和叠加处理,精确地计算出5.0-30.0Hz之间的基阶面波相、群速度频散.使用"均匀"化的方法,从相速度频散曲线中获得反演的初始模型,利用群速度频散反演得到35m以上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钻孔资料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36.
利用共轭梯度方法的激发极化三维快速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共轭梯度方法实现了激发极化(IP)三维快速反演。首先,利用共轭梯度方法反演电位数据,得到地下的三维电阻率模型,(由于避免了直接求偏导数矩阵,因此反演计算速度很快。)然后,以此电阻率模型为地下电导率分布,再反演IP数据得到三维极化率分布理论模型。试算结果表明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7.
在离散波数法(DWN)基础上,计算了武定M6.5地震断层破裂在周围介质中产生的位移时程(位移理论地震图)和动态位移场;进行弹性动力学转换后,求得应变时程和动态应变场;最后得到了武定M6.5地震所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和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场,进而研究其与后续余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动态应力最大峰值和静态应力的正区均呈非对称性分布,两者的分布特征与余震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在动态应力峰值为正的确定区应力值超过了0.1 MPa触发阈值, 在静态应力值为正的确定区应力值超过了0.01 MPa触发阈值. 这说明动态应力和静态应力均有助于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8.
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非结构矢量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军  刘颖  吴小平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8):2827-2838
本文实现了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矢量有限元数值模拟.由于采用非结构四面体单元进行三维网格剖分,该方法可以模拟复杂电性异常体和海底地形.一维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电场实、虚部均与解析解吻合得相当好,计算误差基本小于1%.二维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已有的二维自适应非结构有限元模拟结果吻合很好.带地形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海底地形对电场影响很大,有可能掩盖海底油气藏产生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9.
根据已发布震源机制解目录(哈佛大学CMT),将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划分为5个构造应力场分区,并对各分区的地震逐个计算其发震断层面上的固体潮汐正应力、剪应力、库仑破裂应力及相位角,分析潮汐应力分量对不同类型发震断层的作用效果及其随深度变化特征.基于库仑破裂应力判断准则,研究潮汐应力对各种类型地震的触发作用;基于Schuster检验方法,统计分析潮汐应力对各个震级档、不同构造类型地震的影响.综合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探讨潮汐应力对不同震级地震以及处于不同构造块体、发震断层、震源深度地震的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潮汐应力对印度块体和拉萨块体的正断和逆断型地震,滇缅泰块体、印支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的走滑和斜滑型地震,川滇菱形块体的斜滑型地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触发效应,且触发效应的强弱依赖于震源深度、震级大小、发震断层类型及其所处区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40.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