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MS8.0地震.地表破裂多以跌水、陡坎形态发育在河流沟谷或晚新生代沉积层内,位移明显.山地受崩塌、滑坡影响,位移量较难获得.发震断裂主要有三条,即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由南向北活动性质从逆冲为主逐渐转变为走滑为主,长约220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3 m,按位移量沿断裂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虹口段、北川段和南坝段;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以逆冲活动为主,长约82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可以划分为白鹿段和汉旺段,断裂断距分布的几何特征与北川-映秀断裂的中南段相近;小鱼洞断裂是一条新生北西走向的次级破裂,长约5.6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调节两侧构造单元变形差异,具有捩断层特征,活动以逆(左行)走滑为主,可划分出小鱼洞段和中坝段.姚都镇地表破裂可能说明南坝以北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活动特征.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式反映区域应力场有北西西向挤压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三河-涞水-灵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战武  吕晓健  吴昊  米素婷 《地震》2004,24(3):21-28
通过对地震、 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分析, 发现华北平原西北部于三河、 涞水、 灵寿一线存在一条地震构造带。 该地震构造带在华北地区公元1000年以来的第三地震活跃期内地震活动最为强烈, 记有8级地震1次, 6级多地震3次和数次5级左右的地震。 这条地震构造带斜穿渤海湾盆地内早第三纪形成的大兴隆起和冀中、 北京等坳陷, 是一条晚第三纪以来新发育的构造带。 此带的发现使华北平原的地震构造格局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大同和张北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健  高战武  吴昊 《地震》2004,24(4):106-112
对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和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 华北地区以及震中附近出现的长、 中、 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二次地震前有较多相似的地震活动异常出现, 并且异常的空间位置也相似。 分析认为,产生这些相似异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二次地震的孕育都与山西断陷带和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活动有关。 震前短期阶段多次出现小震活动沿断裂带有序分布, 表明强震前孕震构造控震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4.
南北带强震年度预测能力估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国地震局原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学科1988~1999年度划定的南北地震带强震(M≥7)危险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结果表明, 从过程角度研究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及其演变是年度和中短期强震预测的有效途径, 这为南北地震带强震震情跟踪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The 1303 Hongtong earthquake is an important earthquake in the eastern China. There is a lot of information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the earthquake and many traces destroyed by the earthquake in the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earthquak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but mainly limited the definitions of the isoseismal and three factors of the earth-quake. Owing to being limited by the analysis technique, many useful damage information of the earthqu…  相似文献   
16.
地磁活动指数( Dst)不仅是监测空间天气活动的重要参数,也是地震电磁研究中作为排除来自空间天气的"非震"信号的重要参数(Le et al,2011).Dst指数计算简便,具有连续性和时序性较好的优势,但其物理意义复杂,不能完全反映磁暴过程,且存在计算误差以及数学意义不明确等问题.如台站和暴时变化双重因素,可能会对Dst指数计算产生影响(Campbell,2004;Karinen et al,2006; Kamide et al,2007;Borovsky et al,2017).结合地磁活动指数,利用全球地磁台网地磁场观测资料(全球地磁台站分布见图1),分析多个强震事件在临震和震前半年所伴随的全球地磁场扰动及空间天气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刘月  吕晓健  田勤俭 《地震》2016,36(2):94-104
本文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egion-Time-Length algorithm)回顾性检验了1976年以来发生在川滇地区的6个MS7.0以上和23个MS6.0~6.9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MS7.0以上强震前,5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仅1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MS6.0~6.9地震前,12例检测到平静,11例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以上异常大部分出现于震前0.5~2.5a,持续0.5~2a。另外,发生在云南普洱地区的4个MS6.0以上地震震前都检测到平静异常;发生在北纬22.7°~31.0°N,99.6°~102.5°E范围内的17个地震,13例于震前检测到平静异常。以上研究对更好地认识川滇地区地震孕育过程和发震前兆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强地震发生前,区域地震活动往往出现应变释放加速(AMR)现象。本文以华北地区的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998年张北6.2级地震、2006年文安5.1级地震作为目标地震,分别分析三次主震前4~8年期间、40~120 km半径范围内的AMR现象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唐山7.8级地震与张北6.2级地震之前均不同程度出现AMR异常,但文安5.1级地震之前并未出现。另外,本研究发现80 km半径可能是研究区寻找AMR异常有效、合理的空间扫描尺度。基于这三个震例研究的认识,本文进一步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和首都圈地区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识别出首都圈地区至目前存在AMR异常地区,这可作为判定华北北部未来强震危险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征祥  吕晓健  郝平  陈丹 《地震》2010,30(4):13-21
本文分析了1900—2008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图像, 认为: ① 1902—1974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7.5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活动的主体地区, 沿着大三角地震区的边界顺时针迁移, 到了1997—2001年开始转移到大三角地震区的内部; ② 对于整个大三角地震区而言, 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震级(M)-时间(t)过程表明, 地震活动是活跃和平静交替出现的幕式过程; ③ 大三角地震区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时空迁移图像的力学机制, 可能是地震区内地震断层应力转移和耦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2012,32(3):47-5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跟踪这些图像及其演变有可能识别前震。最后评估了该识别方法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