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57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前言1998年7月21~24日由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主持,在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举行了《1998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每隔两年AGU在美国或西太平洋国家举办一次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邀请世界各国有关领域地球物理学家与会,交流和讨论西太平洋地区地...  相似文献   
112.
矩震级及其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3.
如何正确使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级的使用规定是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重要内容。为便于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本文从震级的科学应用和社会应用2个方面详细介绍震级的使用规定。  相似文献   
114.
青藏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生长和扩张的前缘,研究其地下物质及变形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生长机制.本文收集187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长达7年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辅以189个流动台站3年的数据,开展噪声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工作.基于8~40 s周期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通过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地下50 km深度范围的三维SH和SV速度结构.我们定义径向各向异性ψ=2(v_(SH)-v_(SV))/(v_(SH)+v_(SV)),以此来展示地下物质变形以水平方向(v_(SH)v_(SV))还是垂直方向(v_(SH)v_(SV))为主.径向各向异性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变形机制.青藏东北缘以垂向变形为主,地壳流模型不太可能是该区域主要的变形机制.青藏东缘以水平变形为主,支持中下地壳流变模型.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方径向各向异性差异显著,说明高原边缘稳定的地块在高原扩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5.
根据15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用确定性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地面危害分布图进行了定量计算。震源和研究区域均用网格单元表示,网格点的间距取为0.2°。计算中主要的输入参量为该地区的地震目录、震源机制、地震活动水平、深部结构模型等。各个单元上模拟的理论地震图考虑到了来自不同地点的震源和传播路径的影响。计算获得了华北地区最大地面运动和设计地面加速度(DGA)的分布图。最大DGA值位于北京以东,达0.75g。该结果可对未来华北地区地震危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和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6.
地震经常在其他断层上诱发余震,但其机理依然难以确定。一种创新的分析使我们获得关于由地震波通过引起动应力效应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7.
An inversion of site response and Lg attenuation using Lg wavefo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spectral ratio method, a joint inversion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parameters of Lg wave attenuation and site response. The inversion method allows simple and direct (two-parameter) determination of Lg wave attenua- tion and site response from sparse spectral data, which are not affected by radiation pattern factor and different response of same instrument after geometrical spreading. The method was used successfully for estimating site re- sponse of stations of Zhejiang Seismic Network and measuring Lg wave attenua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20 earth- quakes occurred in northeast of Taiwan with magnitude MS5.0~6.7 and 960 seismic wave records from 16 stations in Zhejiang area from 2002 to 2005. The parameters of site response and Lg attenuation were calculated with a fre- quency interval of 0.2 Hz in the range of 0.5 Hz to 10 Hz. Lg wav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corresponding to U-D, E-W and N-S components are γ ( f )=0.00175 f 0.43485, γ ( f )=0.00145f 0.48467 and γ ( f )=0.0021f 0.41241,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site response is component-independent.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site response of QIY station is significant above the frequency of 1.5 Hz, and that the site response of NIB station is low for most frequency  相似文献   
118.
受地震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近期取得成功的促使,我们研究了地震震级与单台接收的前3秒P波性质之间的关系。利用台湾宽频地震台阵的NACB台站记录到的震中距小于100km的46个地震的波形,我们发现高达6.5级地震的震级与初至P波特征周期的对数有线性相关关系。我们还发现,M〈6.5级地震的震级与初至P波的峰值振幅存在确定性的关系。虽然更大地震的初至P波峰值振幅的行为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建议在现场(单台)地震早期预警操作中联合使用前3秒初至P波的特征频率和峰值振幅。  相似文献   
119.
岩石的非线弹性响应在实验室中已被广泛地观测到,但在文献中却鲜有地震学研究方面的报道,尽管这是观测到这种特征的最自然的环境。由于难以获得非线性波传播问题的解析解,因此需要使用近似方法。显然,地震波在均匀的非线弹性介质中传播时将受到非线性的扰动。这种扰动可看作是时空中初至波能量散射和传播、产生地震尾波之源。这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非均匀性效应。由非线性引起的地震尾波性质与非线性大小以及地震矩有关。我们使用一种扰动方法计算散射波的振幅,并说明该方法能相当好地描述实际地震尾波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0.
A.  Sagy  E.  E.  Brodsky  G.  J.  Axen  魏占玉 《世界地震译丛》2007,(5):74-80
地震时大部分断层位移发生在断层带内的主滑动面上。虽然断层面形貌对地震和断层力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地震滑距尺度上几乎是未知的。我们使用新的基于激光技术的方法绘制了10μm~120m尺度范围内的暴露断层面。这些数据提供了首个定量证据显示断层面粗糙度随滑距递增而变化。长度在10μm到大于100m范围内的数千条剖面表明,在平行滑动方向上小滑距断层(滑距<1m)比大滑距断层(滑距为10m~100m或更大)粗糙。小滑距断层表面在全部观测尺度上都有凹凸体,而大滑距断层面是平滑的,且长达1~2m的纵剖面上均方根(RMS)值小于3mm。大滑距断层面表现为光滑的、拉长的、半椭圆状的、约1m高数米长的凸起。我们推断这些凸起随断层成熟进程不断演化。这种几何学上的差别显示,在相对成熟的断层上,地震的成核、发展和终止与新断层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