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3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次浅源大地震常伴随大量余震,某些大震还有前震或前兆性震群,构成一个大震序列的孕育、发生、衰减的全过程.由于地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集中,便于观测,且其规律性也相对强一些,因此,早就有不少地震学者从事地震序列的研究工作,使得此项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特征;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序列的震级系列;地震序列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模拟;地震序列研究成果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邢台5.8级强余震前后发生的小地震(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M0.6至2.8级)用时间域法估计了它们的应力降值。结果表明,该强余震发生前后小地震的应力降无明显变化。同时对时间域法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23.
用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了在单轴压力下的镶嵌试件的表面形变,显示了离面位移场的可见图象。发现在载荷达到破裂载荷的90%左右时,沿镶嵌边界出现剧烈形变带和宏观裂纹;当岩芯强度低于或等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集中在岩芯以外的一侧;当岩芯强度高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形成围空图象。镶嵌试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地壳的横向不均匀结构,观察它的表面形变过程有助于探讨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物理含义。  相似文献   
24.
本文用频率域方法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京津唐张监视区测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接收的短周期地震模拟信息,通过波形数字化联机处理,测定了首都圈1990年末至1993年上半年部份小地震震源参数和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结果表明,小震应力降为1×10~5—10~6Pa,介质品质因子为100—700之间随地区有差别。  相似文献   
25.
张北地震地下流体异常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比研究了张北MS 6. 2和MS5. 6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合二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及其迁移规律, 二次地震所产生的地表宏观裂度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研究结果认为: 地下流体趋势异常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 短期异常具有重复性, 可能受震源机制影响; 短期异常的强度、临震异常形态的差异性以及地震宏观破裂的差异性与地震强度和交替活动的构造有关; MS 5. 6地震应为MS 6. 2地震后该地区能量的进一步释放, 并且是NE向构造带与近EW向构造带交替活动的结果; 二次地震前的短期异常主要沿着近EW向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分布, 可能说明近EW 向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活动水平高于N E向山西构造带。  相似文献   
26.
湖北西部地区小震活动与台湾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培苓 《地震》2004,24(1):71-75
简要阐述了湖北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和台湾地区强震活动特征, 研究了1981年以来湖北西部地区弱震和台湾地区6级以上强震发生的关系。 结果表明, 二个地区地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根据这种相关性实现对台湾强震的临震预测, 对应率较高, 预报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27.
根据P波初动符号资料得到的节面解,其可靠性差别很大。前人工作已经涉及解的精度划分,本文提出几项进一步的容易统一的判据,以期有利于判定P波初动节面解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8.
根据P波初动符号资料得到的节面解,其可靠性差别很大。前人工作已经涉及解的精度划分,本文提出几项进一步的容易统一的判据,以期有利于判定P波初动节面解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9.
1989年12月25日在昂加瓦半岛发生了一次6.3级地震,这是魁北克北部地区至少60年来最大的一次事件,是北美东部历史地震中唯一被证实产生了地表破裂的地震。野外观测表明,该地震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运动的组合。波形模拟表明这次地震由两个子事件组成,开始是沿东北—西南走向的逆断层事件、随后是一次更大一点的沿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走滑子事件。面波等效双力偶矩1.3×10~(25)dyne-cm(ldyn=10~(-5)N),两个子事件的矩比单个子事件矩几乎大一倍。子事件的深度都是3km,时间上相差0.9s,第二个子事件位于第一个子事件西南5.2km。波形模拟测定的震源参数和由地面观测导出的结果大体符合,但子事件断错上有些差别,如果走滑运动分布在破裂西南端的几条小规模断层上,或者没有发现完整的地面破裂,也许差别就不存在了。由断层面解推测的应力方向与加拿大北部地区大多数地震机制一致。昂加瓦地震和其他大陆板内地震一样,震源浅而复杂,且发生在早先尚未破裂的断层上。  相似文献   
30.
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相对定位法对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地区5.4级地震序列的前震、主震和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是该序列的主震震源位置为40.538°N,123.026°E,深度为6.958km;重新定位的前震震中分布长短轴差别不大,分布在长轴约1.38km,短轴约1.23km,深度为6~11km的震源范围内,其中4级以上前震明显沿NW向分布,主震位于前震震中NW向分布的东南端;重新定位的余震明显沿NW走向分布,长轴约3.26km,短轴约0.79km,深度为5~12km,余震分布范围比前震分布范围大,主要是后期余震活动向SE向发展的结果。分析表明,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主要沿NW向分布,这个方向与1975年海城地震序列的NW向分布一致,与海城7.3级主震和岫岩5.4级主震震源机制解NW走向节面一致,也与海城 岫岩震区活动构造方向和岫岩主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并认为岫岩5.4级主震可能被前震触发,这为主破裂成核过程提供了一次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