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强震前形变潮汐异常判识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晶  陈荣华  杨林章  吉平 《地震学报》2006,28(2):150-157
通过对永胜倾斜、侯马应变数字化固体潮汐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当孕震系统进入失稳的临界状态时,微量级的形变突变可能受到引潮力的触发作用. 阶变异常与引潮力的方向、断层走向的剪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文首次将形变异常与附加引潮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索临震前形变异常的物理机制及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强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响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华北地区地倾斜、地应变数字化观测为基础,研究了形变同震响应的分布特征,给出了地震面波响应延迟时间、响应幅度、同震信号持续时间(在可分辨的范围内)等特征与地震震中距离及震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短临形变前兆与未来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地震短临预测面临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形变空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基本形成了以监测震中附近断层预滑动进行地震预测的研究思路,但近些年来,一些大地震前近震源区域的形变变化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应用芦山地震震中附近跨断层及连续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震前不同阶段地形变变化的特点,讨论了震中附近区域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安宁河及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出现的显著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出现在远离芦山地震震中的区域上;在近震源区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些断层水准变化量极小,在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倾斜、应变、重力及断层水准和蠕变观测临震前未有显著的异常变化,该区是形变变化或形变异常分布的“空区”.本文也与汶川地震前形变异常分布进行了对比,认为震前形变“空区”现象可能是强震前的一种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钻孔应变观测能力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钻孔应变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应变震前异常多数情况下分布在远离震源的区域上,而近震源区域却较少观测到显著的前兆。这种观测事实一方面可能反映了钻孔应变观测仪器数量有限和钻孔应变观测场地分布不均匀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震源区的力学性质,即震前震源区呈现应变高积累、小变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区复杂构造、高速率的地壳变形以及强地震活动,使其成为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热点.层析成像技术是应用较多的一门地球物理方法,Roecker(1987)很早就利用P波和S波走时成像技术研究台湾地区的结构.随着CWBSN地震台网大量三分量数字地震台站的架设,许多科学家利用这些台站记录的P波和S波走时数据先后反演了该地区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modulating and triggering seismic activities by tidal force in China and abroad. Heaton (1975) studied the tidal triggering of seismic activity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tidal stress did have an obvious triggering action on the dip-slip or oblique slip great earthquakes. Tidal triggering of earthquakes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For example, LI et al (2001) provi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lar and luna…  相似文献   
17.
吉平  李纲  刘杰  倪四道 《中国地震》2011,27(1):103-110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表1),最大地震为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图1).与2009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明显增加.2010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明显高于19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与2009年(20次)相比,地震频次明显增加.2010年南美板块西边界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跃,全球28次7级以上地震中有16次分布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北边界和东边界上,5次在南美板块西边界,4次在菲律宾板块边界,2次在北美板块边界,1次在中国青藏块体边缘地区,显示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图1).  相似文献   
18.
揭示与地震孕育过程相关的变形场特征是判别地震孕育阶段及地震危险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收集汶川Ms 8.0地震震中区汶川台自2002年10月至汶川地震前的地倾斜观测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和分段拟合方法,提取了震前地倾斜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利用2001年以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站坐标日解数据,计算了震中附近的泸州GNSS站与周围GNSS站间基线,通过基线变化与区域地震的Benioff蠕变结果的对比,发现了二者的协同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底汶川台地倾斜速率出现显著下降,西向倾斜速率由230 ms/a减少到130 ms/a;2007年初至发震前减少到60 ms/a;2007年底至发震前未出现指数型加速变化。广州-泸州GNSS基线在2005年初开始的加速缩短异常与Benioff蠕变亏损异常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9;该基线加速缩短持续时间约2.5 a,对应地震的震级估计为7.9级,与汶川地震震级相当,反映了其与汶川地震的应变积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004年苏门答腊Ms 8.9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地区应力应变场影响较为显著,对汶川地震的孕育发生起到了加速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地壳形变观测的意义及创新地震预测思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ؿdz������ٱ���������ϵ���о�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借助岩石破裂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得到的变形失稳准则 ,探讨了岩体持续加速变形中地震短期前兆信息的定量检测方法 ,讨论了极值变形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川滇地区倾斜、应变现有观测能力 ,得到了倾斜、应变失稳变化的速度阈值 K- Slope分别为 4 .5 m s/d和 5 0× 10 - 8d。对 1990年至 2 0 0 1年 5月间发生在川滇及临近地区的 9次 5 .8级以上地震 (未包括强震的短期前震和余震 )的统计结果表明 :持续时间在 2 0天以上、速度超过 4 .5 m s/d的加速倾斜之后 ,在 15 0天之内有 8次地震对应 (无虚报 ) ,1次漏报 ;而持续加速应变变化之后 ,有 5次地震对应 ,4次漏报。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连续变形对地震的监测能力 ,另一方面也表明持续加速变形中存在速度临界值 ,该临界值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年变化与孕震条件下变形速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吉平  李纲  刘杰 《中国地震研究》2013,27(1):133-143
1 SURVEY OF GLOBAL SEISMICITY IN 2012A total of 20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S ≥ 7. 0 occurred in 2012 throughout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China Seismic Network ( Table 1) .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was offshore,in the north coast of Sumatra,measuring M8.6 and M8.2 on April 11 ( Fig.1 ) . Compared with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