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309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寨凹隐伏岩体是豫西南地区利用重磁资料解释推断的8个隐伏、半隐伏岩体之一,分布面积约310km2。豫西南地区主要钼(钨)铅锌银(金)矿床均分布于这8个隐伏、半隐伏岩体区及其边部附近,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时空关系。研究隐伏岩体分布形态、深度、产状和深大断裂构造分布,对指导深部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寨凹隐伏岩体重、磁场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并通过相关定量计算,确定了隐伏岩体的侵入模型。将全区隐伏岩体分为三个区,Ⅰ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0.8km,分布面积约71km2,Ⅱ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8~2.0km,分布面积约153km2,Ⅲ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2~4km,分布面积约86km2。根据隐伏岩体侵入模型和典型矿床物探异常特征,建立了立体成矿模型(从浅至深从中低温成矿元素到高温成矿元素的过渡模型)和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包括隐伏岩体、隐伏岩体顶上带、岩钟和斑岩体、矿体矿化体的地球物理异常标志);预测了找矿潜力,总结了勘查方法技术组合;指出在Ⅰ、Ⅱ隐伏岩体分布区银(金)铅锌矿床的下部有寻找斑岩型钼、钨、铜矿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2.
通过对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砂岩中的酸解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成特征、成因及来源,并结合该区铀矿分布富集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结果表明,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CH_4及C_2~+含量与铀含量呈正比,且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内烃类含量具明显的分带性。酸解烃气体组成特征参数C_1/ΣC、C_1/C_2+、C_2/iC_4、C_2/C_3、iC_4/nC_4、iC_5/nC_5、ln(C_1/C_2)、ln(C_2/C_3)表明,研究区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的烃类气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烃类气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主要为原油伴生气和原油裂解气。根据研究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排烃史分析认为,该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中烃类气主要来源于下白垩统阿尔善组(K_1ba)湖相腐泥型或偏腐泥型烃源岩,其次为腾一段(K_1bt~1)低熟-成熟阶段的湖相烃源岩。研究区深大断裂、不整合面、主砂体或裂隙是该区深部油气向上逸散的主要通道,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附近应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油气在该区古河道砂岩型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具有吸附作用、还原作用和保矿作用,区内砂岩型铀成矿期次、油气聚散史明显受控于晚白垩世末—古新世期的反转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93.
人工措施对川中丘陵区防护林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工措施对防护林建设初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保存率,林木生长,林分结构等方面,而这些都与防护林效益密切相关,为此,提出了营建和管理防护林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
广花盆地地面塌陷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史栾生  陈敬德 《中国岩溶》1996,15(3):278-283
广花盆地隐伏岩溶发育、上覆第四系砂砾层薄且无稳定的粘性土底板的特殊二元结构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客观条件,地下水活动(以人为抽汲地下水为主)是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抽汲地下水降低了地下水位,使上覆土层浮托力减小,水力坡度和流速增大,潜蚀作用加强。此外,抽汲地下水还使地下水紊动并带出大量泥沙,引起地面塌陷。根据广花盆地地面塌陷的成因特点,提出通过控制开采水位降深,限制潜蚀作用等防治塌陷措施   相似文献   
95.
根据场区工程水文地质和施工环境条件,就具体的导向钻进非开挖铺管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导向钻进法的施工技术,并提出了对其钻具及施工工艺的优化。  相似文献   
96.
利用地震反射资料和测井信息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可对伸展型沉积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演化进行定量研究。此项研究的着眼点通常是首先建立岩石圈拉伸模型。火成岩岩石学的新进展能为模型提供不同的约束条件并获得新的认识。这些进展以对洋中脊的研究工作为基础,也适用于大陆岩石圈。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儋州湾海草资源全面调查,探讨儋州湾海草资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儋州湾分布海草种类为1科1属1种,即贝克喜盐草,分布总面积约为489 hm2,平均覆盖度为8.46%,平均茎枝密度为2327.98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57 g/m2;主要分布于儋州湾里端新英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沿岸水域;儋州湾贝克喜盐草的生长主要受到重金属Cu的影响,其次受到水深的影响,且重金属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推断是受到附近虾塘养殖废水的排放以及潮汐搬运和迁移的影响;针对儋州湾贝克喜盐草的保护,建议完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将贝克喜盐草增列为保护对象,并加强保护区管理,控制污染源排放及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98.
介绍林咸明教授采用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林教授认为面肌痉挛的病位在经筋,病机为感受风邪、经络不通,或正气亏虚、虚风内动导致面部经络不和,出现头面部肌肉不自主痉挛。其临床采用经络辨证、病因病机相结合的辨证取穴思路,同时重视安神、治神、调神,在治疗手法上强调进针深度达经筋部,提出“轻补”“轻泻”的操作手法,形成了“经络取穴位-经筋定病位”的特色治疗思想,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99.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公众参与度低、实现不充分等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参与主体(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各方主体的策略稳定性规律,探讨三方博弈系统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并运用Matlab仿真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系统演化的影响,最后依据博弈分析结果为探索“政府+市场”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政府是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引导者与推动者,管控成本和社会收益是影响其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加强政府的奖惩力度、增加企业提供海洋生态产品的潜在收益、降低供给成本对企业参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正向作用,社会公众购买海洋生态产品所获效用的提升与监督成本的减少有利于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00.
南极印度洋扇区分布了许多南极底层水的生成区,此海域海水盐度变化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采用EN4再分析数据、实测海豹资料和WOD18数据,结合大气再分析和海冰密集度数据,对南极印度洋扇区表面盐度长期变化及其对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响应进行探究。2008年以来,南极沿岸出现显著的海表面持续性高盐异常,其中印度洋扇区变化最为显著,表层高盐水主要集中在达恩利冰间湖附近与沙克尔顿冰架以北的海域。沿岸海域的高盐陆架水向北扩张且影响深度不断加深,高盐的绕极深层水上涌也更加明显。此高盐异常与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两种大尺度环流密切相关。AAO与IOD正位相下,西风显著增强,促进海冰大量生成,为海表面提供了大量的盐通量。同时,海表面出现更显著的风场旋度负异常与低压异常,促进高盐深层水上涌,对高盐异常有重要维持作用。此外,纬向风剪切与蒸发增强也是影响该高盐异常的重要局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