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307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61.
油页岩热破裂规律显微CT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最新共同研制的μCT225kVFCB型高精度(μm级)CT试验分析系统,对油页岩从常温到600 ℃高温下的热破裂过程进行了显微观测和分析,揭示了抚顺油页岩的热破裂阈值温度为300 ℃附近.当温度低于300 ℃时,已可见到极少数较小的微裂隙出现,裂隙多发育于原生层理面以及硬质矿物颗粒的周围,形成的破裂面基本上都与层理面互相平行.当温度超过300 ℃,由于受到热分解化学反应的控制,裂隙的数量、长度和宽度剧烈增加,呈现广泛发育、集中爆发的特点,并使原有裂隙迅速延展和贯通,且裂隙面仍具有与层理面平行的特点,这是油页岩热破裂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形成了许许多多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微小裂隙,小裂隙与大裂隙的搭接连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连通网络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了油页岩的渗流能力.  相似文献   
762.
张杨  马干  史保平  张健  杨勇 《地震学报》2009,31(3):290-306
利用地震烈度资料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的方法是由Bakun和Wentworth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该方法定量程度高,对烈度数据较少或发生在近海的历史地震的定位和震级估算尤为有效.按照Baku和Wentworth给出的思路,笔者尝试了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初步分析.首先,选取20世纪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10次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3le;MSle;7.8),对该地区的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给出了烈度衰减模型,表明华北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约50%).在此衰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震级和震中区域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的圈定震中区域和烈度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最后,讨论了计算震中区域等值线时所引进的权因子Wi及其中参数b对震中区域等值线圈闭性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发生在1668年莒县——郯城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以及1966年隆尧地震和1969年渤海地震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我国其它历史地震资料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763.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4.
采用美国南加州地震委员会(SCEC)Steven Day博士提供的三维有限差分断层瞬态破裂动力学模型(3D-FDM),以1976年唐山M_S7.8地震为例,从简化的断层双侧破裂模式出发,对该地震发震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及近断层地表运动特征进行了仿真模拟和计算.研究区域为围绕发震断层200 km×140 km×40 km(深度)的长方形块体组成,模拟计算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分别为200 m和0.012 s,形成的空间网格节点数为1051×701×201.在DELL小型上作站上,我们实现了对源程序的移植和并行计算.同时,通过引进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对模拟数据进行了3D/4D解释分析.另外,在对源程序修改过程中,实现了对京津唐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嵌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地震波传播以及地面运动模拟的真实性,并讨论了地震破裂的方向性对近断层地表运动的影响.最后根据初步研究结果结合京津唐地区活动断层构造特征,对唐山M_S7.8级主震后随之而来的1976滦县M_S7.1级余震及宁河M_S6.9级余震的动态触发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由于受主震破裂方向性作用的影响,使得主震对后续两个较大余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在断层的走滑方向上较大,为2~3 MPa,在逆冲方向上较小,为0.1~0.2 MPa.即唐山主震的发生使得其周边的应力场有一个瞬态的应力调整,唐山主震对后续余震的发生有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765.
中国土壤温度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中国698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地面气候资料,采用三种不同方法预测中国0cm、20cm和40cm深度年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其中普通克里格和泛克里格法直接以年均土壤温度数据为源数据、回归克里格法以中国年均气温数据和中国DEM数据为源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值来评价。结果表明回归克里格法预测的MAE值和RMSE值均为最小,说明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好、预测的极端误差也最小;其次为泛克里格法;普通克里格法预测的效果最差。回归克里格法预测结果由于采用了中国DEM数据进行修正,在空间特征表达方面能够更好地表达复杂地形地区的局部变异,其平滑效应明显小于泛克里格法和普通克里格法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766.
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王跃  史守正 《干旱区地理》2003,26(4):391-395
以江苏、甘肃两省56个中心小城镇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定量揭示了我国东、西部小城镇的一些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差异,探讨了造成差异的原因。指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要缩小城、乡差异和东、西部差异以及要顺利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西部小城镇的加速发展是必要条件。西部有大量相对贫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只靠大中城市是无法吸纳他们的。由于多种条件所限,西部不可能发展建设东部那样许多大中城市,城市的规模应该小一些。西部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更多、更有活力的小城镇。西部小城镇发展虽然在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上不如东部,但只要在小城镇建设中注重地方特色、规划管理以及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就有可能逐步缩小与东部小城镇的差异。  相似文献   
767.
本文在中子星吸积彗星云模型的基础上,认为软重爆GB790107起源于弱磁化(B~10~8G)中子星,其阵雨式地吸积彗星云将在中子星表面形成一光厚辐射区,该辐射区的温度分布由激波模型确定.这一辐射区中的高温等离子体产生的黑体辐射将很好地拟合GB790107的观测能谱,且获得爆源距离为(1.35~13.5)pc.  相似文献   
768.
本文利用热同步辐射谱和正负电子对双光子湮灭谱直接拟合1979年3月5日γ射线爆观察能谱,从而获得描写源区特性一些参数,结合其它观察资料,探讨了这个爆的源区特性。结果表明,爆源距离不大于2.2kpc,并不是在LMC的N49超新星遗迹处。源区的磁场范围是1.5×(10~(12)—10~(11))G。同步辐射区和双光子湮灭区的厚度分别约为0.05—2.80cm及240—80cm  相似文献   
769.
770.
作为整个城乡土地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已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了界定,并就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