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2篇 |
地质学 | 84篇 |
综合类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卢焕章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84,(1)
在矿物流体包裹体冷冻法研究中,测定出冷冻温度,然后求出盐度这是人们常用的。在冷冻法研究中常常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初熔温度。虽然 E.Roedder 在1962年曾经指出在冷冻过程中可以得出初熔温度。遗憾的是在我们的一些研究工作中有人分不清冷冻温度和初熔温度,把初熔温度当成了冷冻温度,从而大大增高了所得的盐度值。本文试图以作者本人的实验以及前人的工作,对初焀温度的定义,测定方法,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意义作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82.
流体作用在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球内部流体存在的若干事实、流体总量的估计、地球内部流体作用和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地球内部流体研究的意义,指出把流体作用作为地球动力学演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端员去研究岩石圈的动力学演化,抓住流体与运动这根主线,着重研究解决流体作用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提出和建立较完善的地球
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模型,这应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提出了应重视的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模型,这应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提出了应重视的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3.
主 编:涂光炽 副主编:李献华 彭平安 赵振华 裘愉卓 常务编委:沈承德 夏斌 徐义刚 朱炳泉 肖贤明 杨秋剑(专职) 编 委:傅家谟 高山 耿安松 洪业汤 蒋志 李献华 林杨挺 刘丛强 刘东生 卢焕章 欧阳自远 彭平安 裘愉卓 沈承德 沈其韩 孙敏 孙世华 孙晓明 涂光炽 王京彬 吴福元 夏斌 肖贤明 徐义刚 杨秋剑 曾贻善 赵振华 郑永飞 周新民 朱炳泉 相似文献
84.
当前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应用概况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本文概要总结近年来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情况,包括流体包裹体岩相学,PVTX研究,分析技术和应用等四个方面。岩相学方面的主要进展反映在“流体包裹体组合”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在PVTX研究方面,人工包裹体和热液金刚石压腔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地质流体体系相特征的了解。各种分析技术不断涌现或改进,其中以Laser-Raman对气体成分和LA-ICP—MS对溶质成分的分析尤其有用。流体包裹体的应用领域一直以矿床学研究为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如此。但是,流体包裹体在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尤其是石油地质以及岩浆和地球内部过程的研究等方面,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85.
卢焕章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4,(2)
包裹体研究最近发展很快,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方法上发展很快。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两个方面,即两种类型的包裹体和用于包裹体研究的均一法和冷冻法方面的进展。一、两种类型的包裹体——双连正常包裹体和不混溶包裹体 相似文献
86.
全美第二届流体包裹体会议于今年1月4日—7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弗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日本、中国、法国、西德、荷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的90余名包裹体工作者出席了会议。苏联提交了论文,但未到会。会议分专题报告(包括相平衡和技术,矿床,包裹体成分分析,岩石,地热和海底等专题)和张贴两部分进行。会议共收到论文69篇,其中54篇为大会宣读,15篇为张贴。会议还组织参观了弗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的地质实验室(包括包裹体部分),参观了用红外显微镜研究黑鸽矿等不透明矿物中包裹体的方法,以及用以计算流体包裹体的压力、温度、密度的计算机软件—Flincor和数据库软件FIRRI。会议还专门对包裹体成分分析问题作了讨论,商定了标样及合作事宜。大会决定第三届全美包裹体会议于1990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举行,由Spooner主持,根据他的建议,下届会议将侧重于“地壳深部的流体”和“金矿床的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87.
流体相分离的深度(压力)-温度场特征及其对热液矿床定位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量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相分离作用是造成热液矿床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对几种常见的成矿流体相分离深度-温度场特征进行了讨论,包括不同流体体系在不同深度、温度条件下的相分离曲线的特征,盐类及二氧化碳对流体相分离场的影响以及不同压力状态下相分离场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钨锡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实例,讨论了流体相分离深度-温度场对矿床的定位(尤其是矿床的产出部位与岩体接触带的距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89.
金矿床中金与黄铁矿和毒砂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以肉眼,甚至在显微镜下都看不到,因而称之为“不可见金”.经过金的物相分析,发现Au与毒砂、黄铁矿有关.进一步的问题是:Au在毒砂、黄铁矿中呈何状态分布,是呈微细的独立矿物?还是类质同象?是以化学键进入毒砂、黄铁矿的晶格?还是吸附在其表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其他类型金矿,如浊积岩型金矿、造山带内太古代绿岩带金矿、变质金矿、与火成岩有关的金矿,甚至含金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中的金除了以自然金(可见金)产出外,在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黄等硫化物中还含有不可见金.从不可见金到可见金,需经过热液蚀变作用,在高As条件下,温度和硫逸度的升高,可溶出不可见金,在温度下降和还原条件下,Au以可见金形式存在于蚀变环带中.这种从不可见金到可见金的转换过程,反映了Au、As、S以及Fe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金矿中的黄铁矿和毒砂具有相似的结构,包括在其原始生长的晶体中含有不可见金,并且在稍后的成矿阶段内形成赋存有可见金的蚀变环带.蚀变环带以As含量高为特征,并且,后期的可见金是沿裂隙或毒砂与黄铁矿的粒间分布.可见金是热液活化了矿物内的不可见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