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对高分辨率的并行海洋气候模式输出的较长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SSH)场的分析,推断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区常年存在吕宋海峡黑潮流套,该流套出现于吕宋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表现为一个舌状的SSH的高值中心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向西扩展到南海北部,大致到达110°E的位置,但其位置、形状、强度等表现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在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经常出现位置和范围时有变化的反气旋涡,与之对应,在SSH的月平均经向和纬向剖面上,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有永久存在的SSH高值中心。另外在1995年1~7月期间有一次完整的黑潮流环脱离黑潮主体并在南海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2.
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建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2010,41(6):799-806
根据英国Hadley气候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NCEP/NCAR中心的大气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相互作用。热带太平洋的ENSO可以导致大西洋Nino模态或经向偶极子模态,这主要是通过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或大气的太平洋-北美遥相关过程实现的。大西洋Nino模态的暖(冷)位相会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降低(升高)。这可能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一种可能是大西洋Nino使印度洋增暖(变冷),进而引起赤道中太平洋的东(西)风异常,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能发展成为La Nina(El Nino),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另一种可能是大西洋Nino直接可以导致太平洋Walker环流增强(减弱),从而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  相似文献   
93.
针对如何得到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对某外强迫场响应的问题,提出了2种数值试验方案:外加方案和替代方案,并对上述2个方案利用中等海洋-大气耦合模式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运用2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基本上达到用该模式模拟对强迫场响应的目的;用海面风强迫的外加方案得到响应场的变化在位相准确性上较好,但会夸大响应场的振幅;在替代方案中,模式对海面风强迫的响应要比对海温强迫的响应更准确.  相似文献   
94.
利用1个热带太平洋中等海气耦合模式,针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对热带西太平洋季节内振荡(MJO)和季风的响应进行了研究.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的MJO和季风这类周期比ENSO周期短的大气外强迫对ENSO的影响随强迫强度的不同具备不同的表现形式:当MJO或季风很弱时会使ENSO振幅加强;当为中等强度时,几乎对ENSO没有影响;当MJO或季风较强时,ENSO振幅加强,锁相时间从冬季转移至秋季;外强迫非常强时,会因为短周期外强迫形成的海洋波动干扰了ENSO循环,ENSO循环振幅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95.
采用1950年1月至1999年12月SODA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及同期的NCEP月平均风场资料,研究了印度洋表层和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海面风场的关系.通过对热带印度洋海区上层热含量异常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发现表层与次表层热含量主要模态的分布不同,表层热含量主要模态的时、空分布与前人对海表温度(SST)异常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第一模的空间分布为全海盆一致型,春季(夏季) 表层热含量第一模的时间序列与前一年的秋季(冬季)Ni(n)o3区SST异常的时间序列有密切的关系;第二模的空间分布为东西偶极子型,并在秋季与4-8个月前的Ni(n)o3区SST异常有密切的关系;次表层热含量异常第一模为东西偶极子型,冬季热带太平洋异常通过影响印度洋的海面风导致的海洋动力调整,进而影响印度洋次年春季次表层热含量东西偶极子型异常; 次表层热含量异常第二模在10°S以北是全海盆一致型,但却与Ni(n)o3区SST异常在统计学上无关.  相似文献   
96.
INTRODUCTIONPolarlowsareintensemeso scalecyclonesthatformincoldairstreamsofthepolarairmass.Theyhavehorizontalscalesoftheorderofseveralhundredkilometers;severalhourstoseveraldayslifecycles;andusuallydevelopoverhighlatitudeoceansinwinter,forexample ,theGulfofAlaska(1 3 5-1 60°W ,50 -60°N) ,theBarentsSea (2 0 -50°E ,65-75°N) ,theLabradorSea (50 -60°W ,55-65°N)andtheNorwegianSea (5°W -1 0°E ,60 -70°N) .Onsatelliteimages ,polarlowsareoftencharacterizedbytight,spiralcloudpatterns…  相似文献   
97.
卫星高度计资料揭示的冬季南海吕宋冷涡的双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宋冷涡是南海海洋环流系中最重要的涡旋之一。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时空较高分辨率的优势,发现冬季吕宋冷涡有可能是由2个气旋式涡旋所组成的,一个气旋式涡旋位于吕宋岛的西侧(LCE1),另一个位于吕宋岛的西北(LCE2)。利用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估计了局地风应力和黑潮在形成吕宋冷涡过程中各自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LCE1只存在于冬季,与吕宋岛西侧局地的风应力旋度有关;LCE2位于进入吕宋海峡的黑潮的西侧,全年存在,可能是由黑潮所诱生的气旋式涡旋,其变化主要周期为季节内振荡。  相似文献   
98.
20世纪后50年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续增暖了0.64℃,为了探究其持续增暖的机制,使用IPCC模式比较试验CGCM3.1(T47)、CGCM3.1(T63)、CSIRO-Mk3.0、GFDL CM2.0这4个模式输出资料中的辐射通量、湍流热通量、比湿、风、云量、气温、海平面气压及海温数据,计算了各海洋、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估算了热通量各分量,发现20世纪后50年期间SST的持续增暖似乎不能依据海面热通量的变化来解释。主要证据如下:夏季风的减弱使得海面潜热减少了约4.9W/m2,但由于海温升高、蒸发加强又使潜热增多了大约同样的值,使得夏季南海深水海盆总的潜热通量变化较小;夏季大气水汽含量的增多促使海面长波辐射增多了约1.8 W/m2,加上感热通量等变化的效应,海洋净得热增多了约3.0 W/m2;但是,20世纪后50年内冬季风的增强和冬季海温升高致使海洋潜热增多了约7.3 W/m2。由于20世纪后50年潜热释放大于海面长波辐射增多,无法只用海面热通量解释SST持续增暖现象,指出了南海海洋动力过程可能在维持南海深水海盆50年来SST持续增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
RESPONSE OF THE OCEAN UPPER MIXED LAYER TO ATMOSPHERIC FORC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a one-dimension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TKE)mixed layer model based on a simple eddyKinetic energy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ocean upper mixed layer,some numerical examinations are intro- duced in this paper.These examin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KE ocean mixed layer model can respondwell to 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forcing on the ocean upper mixed layer.The joint effect of wind stressand heat exchange on the ocean upper layer has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The adjustment time of the re-sponse of the ocean upper mixed layer to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is about 12 hours in this model.  相似文献   
100.
冬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冬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在南海北部,流态主要受黑潮的影响,除了东沙群岛西南的大陆架海域以及吕宋岛北部西岸附近各为一反气旋涡外,整个南海北部为一气旋式大环流所控制.(2)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生环流,源自粤西沿岸的水体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顺南海西边界岸线向南流动,形成一支相当强的西边界流;同时,由于受北康暗沙以南的陆架坡底形效应和β效应的作用,使得在南海南部出现以一个反气旋涡在南沙海槽处产生、发展并向西传播乃至衰减的约50d的周期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