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发生了4.9级地震,从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及等震线分布判断本次4.9级地震仍属1969年阳江6.4级地震"老"震区的晚期地震活动,与该区已发生的4~5级地震序列活动类似,具有前期余震频度、强度衰减快的特点.宏观调查及震源机制证实平冈断裂是此次4.9级地震的主要控震和发震构造.震前曾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前兆异常,但地震学异常不显著,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未出现异常活跃或异常平静.  相似文献   
12.
阳江Ms 4.9地震活动特征、影响场及应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9月17日阳江Ms4.9地震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1969年阳江Ms6.2主震后的晚期强余震,北东东向的平冈断裂和北西向的洋边海断裂是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具有逆冲特征,这次地震的震感范围大,影响波及面广,震中烈度达Ⅵ,造成了一定破坏。震前1个月至临震微震(ML〈1.0)频度密集,部分前兆台站出现中期和短期异常。文中最后概述了地震前后的应急对策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等地震对华南中强地震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华南地区14次中强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特征,据此提出了本区中强震短期预测判据:中期(或中短期)中等地震累积频度呈指数(加速)增长,短期至发震中等地震持续平静(通常小于3个月)。  相似文献   
14.
对2012年2月16日河源MS4.8级地震序列进行研究,提出河源MS4.8级地震属于1962年河源MS6.1级主震后的晚期强余震,通过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主压应力方向和华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为走滑兼正断错动。水库西北角附近可能存在尚未明确的北西向小破裂带,b值计算表明河源库区1960年至今始终处于低应力状态,地震前40 d开始,河源微震频度(ML〉0.1)和距震中30 km的深孔地电阻率同步发生明显高值异常。预测河源地区未来发生强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比较低。  相似文献   
15.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八五”地震攻关成果及相关软件,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性能量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累计频度和应变释放产生突变,从1991年起出现孕震空区,多项地震活动参量在时空方面中短期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b,η和广义时间分维Dt值的时间扫描计算方法,对广东省及邻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5次Ms≥4.6级地震中周围的小震活动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2个月至1年半内,这三种参量大都存在明显的低值异常过程,与地震的对应率在69%,表明该组参量可作为本区地震预测的有效判据,利用其综合预测效能,可提取本区地震的中短期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地震活动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二十世纪末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在地震序列分布上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在1970~1997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b值滑动时间曲线从1984年起至1986年的高值异常可能是东南沿海地震带1986年开始的活跃幕的中期前兆。地震活动指数A(b)值曲线1988年及1994年的两处低值异常,则可能是本区1989年及1997年两个地震能量释放高峰的中期前兆。从本区及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发生的时间进程上来看,本区很可能是东南沿海地震带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单元。  相似文献   
20.
刘特培 《华南地震》1998,18(3):41-45
利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建模的原理和方法,对广东地区陆地和珠江口外以及台湾海峡部分地区2000年前后的最大地震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区至2001年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ML5.2级,未来几年内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