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9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桑树台断裂构造带位于梨树断陷西侧,为梨树断陷的控盆断裂。构造解析结果表明,桑树台断裂构造带自北而南由苏家屯断裂、桑树台断裂、南-北金山断裂组成,其间分别被西丁家侧接断裂和老公林子侧接断裂相连。火石岭期,在北西-南东向伸展环境下,桑树台断裂、北金山断裂和南金山断裂伸展活动强烈; 沙河子期,在左旋走滑构造环境下,桑树台断裂、北金山断裂和南金山断裂伸展活动强烈,断层间具调节转换性质的侧接断裂开始形成,同时苏家屯断裂开始活动; 营城期,在右旋走滑构造环境下,苏家屯断层和桑树台断裂北部伸展活动强烈,南金山断裂与老公林子断裂侧接带以南区域遭受挤压,缺失营城组沉积; 登娄库期-泉头早期,在左行走滑环境下,苏家屯断裂、皮家断裂、桑树台断裂、北金山断裂、南金山断裂及老公林子侧接带断裂强烈走滑,至泉头早期断裂活动显著减弱,几近停止,随后区域被巨厚的泉头组上部及上白垩统覆盖。嫩江期末期-明水期,在南东-北西向的挤压构造环境下,桑树台断裂带南段的老公林子断裂侧接带,走滑强烈,断层向上多切割至地表。喜马拉雅山期,桑树台断裂构造带无明显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82.
南北构造带北部香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抬升事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南北构造带北部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秦祁褶皱造山带和兴蒙褶皱带四大构造单元的结合交汇部位,演化历史复杂。本文以南北构造带北部香山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中-新生代的隆升过程和阶段。对采自香山地区的9件样品分别进行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香山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主要分布在4个区间,对应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晚白垩世和始新世,反映出香山地区在这4个时期内发生了明显的冷却事件。而这4期冷却抬升事件与区域构造背景及野外地质特征均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同时热历史模拟表明,香山地区晚白垩世以来整体上经历了2期快速隆升事件,其中始新世的快速隆升主要是该区对鄂尔多斯地块新生代周缘裂陷解体事件的响应。值得注意的是,香山地区并未反映出8Ma左右的快速隆升,说明青藏高原隆升对该区的影响是较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8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和堆积中心迁移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属性、原盆面貌、岩性岩相组合、物源分析和厚度分布特征等的综合研究表明,从中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南向北、再向西南发生逆时针迁移;在盆地西部,早白垩世沉积前没有统一或规模较大的堆积中心,仅存在孤零分布或彼此分割、规模不大的局部堆积中心。盆地西部多个时期出现的地层较厚分布区带,是该区距盆地西界较近,物源供给充足、水动力作用强所致,故代表局部堆积中心。早白垩世,沉积、堆积和沉降中心才在盆地西南部“三位一体” 叠合分布。直到中侏罗世末,在黄河之西的今盆地残留区,总体仍呈西高东低的古地理—构造格局。盆地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各期的沉积中心在位置上大体一致,上下大部重叠;该沉积中心及近邻,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热演化程度为盆地最高,显示该区深部作用较为活跃。综合分析认为,中生代各期沉积中心的叠置及其与高热演化地区的重合,反映为总体受沉降中心控制所致,可作为盆地沉降中心的代表。大型鄂尔多斯克拉通内盆地中生代各期沉积(沉降)中心在位置上偏于盆地南部,与秦岭造山带同期强烈的会聚造山活动产生的前陆挠曲沉降相关。  相似文献   
84.
滇东北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生物化石标志等分析了研究区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其空间配置格局及演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晚二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煤层层位的空间叠置关系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讨论了研究区厚煤层(C5)在层序格架下的聚煤特征和位置。结合最新的勘探资料,预测出研究区中西部盐津—彝良一带蕴藏着资源潜力巨大的优质煤。建议今后在保持东部威信—镇雄一带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加大对预测靶区煤田的地质勘探投入。  相似文献   
85.
鄂托克前旗地区发育的小断层在以往勘探过程中常被忽略,导致钻探成功率普遍较低.本文首次对该地区小断层进行识别研究,为提高小断层解释精度,建立了一套二、三维地震联合解释的小断层识别技术,包括:建立正演模型提供理论指导;优选多种属性提高小断层识别精度;以三维解释成果和地质认识为指导,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层拉平技术进行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应用上述技术在鄂前旗地区共解释断层56条,小断层走向分为NEE(近E-W)、NE、NNE三组,多呈高角度或近直立,垂直断距小于30 m.高产气井和小断层位置匹配较好,分析认为小断层沟通源储、为天然气运移提供通道,同时改善砂体储层孔渗物性,从而控制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6.
东海丽水凹陷新生代基底岩体锆石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水凹陷东部边界 W Z27-1井为东海陆架盆地钻穿新生代的少数钻井之一,依据录井资料显示其前新生代钻遇花岗 岩。通过对其底部岩屑样品岩石薄片研究发现,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呈半自形或它形粒状分布,具有典型的花岗岩 结构;结合对样品的肉眼观察,以及地震剖面和测井解释资料,进一步确认该井底部所钻遇地层为浅层中酸性花岗岩,或具 有一定规模的分布。同时运用锆石 U-Pb定年方法,厘定该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结果显示该岩体主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早侏 罗世 ( 194~243 Ma依 ) ,大致可分为 205 Ma依和 220 Ma依两期。上述结果,首次揭示在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内发育有印支期 基底花岗岩体,具有重要的构造指示意义。结合我国东南陆域及琉球岛弧同期岩体发育特征及中生代沉积岩分布特点,认为 东南陆域与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处于同一基底之上,经历三期相同构造背景的转换。  相似文献   
87.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剥蚀地层厚度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为中生代盆地演化末期最晚沉积的地层,也是自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以来后期遭受剥蚀改造最为强烈的地层,残存范围最小。通过对全盆八百二十余口钻井现存中生代地层厚度及岩性的统计,从中选取了313口井读取声波时差值,采用声波时差和地层对比趋势法相结合进行剥蚀厚度估算,同时利用联井剖面对比法对整个盆地的恢复厚度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之上,恢复了早白垩世盆地原始沉积厚度,初步探讨了盆地原始沉积面貌,基本确定了盆地原始沉积边界,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强烈构造变动的认识,对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规律的研究具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8.
逆冲推覆构造对含油气盆地有效圈闭形成、源储体系配置影响明显,且其形成时限及演化过程对油气勘探意义重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中晚期曾发生过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但其构造体制转化过程一直缺乏年代学的约束.热年代学是揭示构造带隆升剥露和相邻盆地演化过程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祁连山东缘钻井基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鄂尔多...  相似文献   
89.
贺兰山北段晚三叠世沉积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贺兰山北段晚三叠世地层分布较广泛,其物源问题是进行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原盆边界恢复和其两侧盆地该时期面貌恢复的关键,而对此存在一定的争议。该研究以贺兰山北段的沉积—构造背景为约束,通过晚三叠世地层的砾石成分、古流向、稀土元素、锆石测年及沉积趋势等物源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指出贺兰山北段晚三叠世不存在东部物源,银川古隆起不存在;物源来自西北部的阿拉善地块和兴蒙造山带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变质岩(片麻岩和变粒岩等)和岩浆岩,部分为阿拉善地块古生代和早中三叠世的沉积岩及岩浆岩。贺兰山西北部具有近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同时,贺兰山北段晚三叠世物源具有多源性,其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改造,恢复物源区演化模式对周邻造山带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吐哈盆地中北部中侏罗统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发现,该区重矿物组合具有显著的分区特征。其中桃尔沟-胜南-吐南地区整个中侏罗世,重矿物以高含量的磁铁矿、赤铁矿为特征。七泉湖-胜金地区在西山窑组-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自七克台组沉积伊始,磁铁矿含量显著增加。三堡-鲁克沁地区在西山窑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到三间房组-七克台组沉积时期,石榴石、磁铁矿含量明显增加。鄯勒-萨克桑地区西山窑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三间房组沉积以来,磁铁矿含量急剧增加。丘陵-丘东地区西山窑组-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高含量绿帘石为特征;七克台组沉积时期,转而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研究区中侏罗统重矿物组合演化特征显示,中侏罗世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明显的分段性:Ⅰ段(西)在西山窑组沉积时期便已隆起,构成盆地物源区;西山窑晚期-三间房初期,博格达山Ⅲ段(东)开始快速隆升,导致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鄯勒-萨克桑地区磁铁矿含量剧增;而博格达山Ⅱ段(中)直到七克台组初期才开始隆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