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77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丁鉴海  刘杰 《中国地震》1995,11(2):191-194
1994年震情述评丁鉴海,刘杰(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11994年我国地震活动实况1994年我国共发生人Ms≥5.0级地震48次(大陆及近海地区29次,台湾地区19次),其中Ms≥6.0级地震9次(大陆及近海地区4次,台湾地区5...  相似文献   
42.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43.
安徽地区地震波衰减、场地响应及震源新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安徽数字地震台网7个地震台的143条波形资料,研究了安徽地区的衰减模型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得到了安徽及邻近地区的几何衰减函数,得到安徽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235.3×f0.616;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无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它们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并在本地区地震预测研究中尝试使用新参数,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相似文献   
44.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杰  张可能 《岩土力学》2002,23(2):204-207
以土力学及弹塑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散体材料桩的塑性应力分布。推导出了单桩极限承载力和单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出了提高桩体材料的内摩擦角和桩周土对桩的径向围限力是提高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有效途径的结论。给出了工程实例,验证了文中计算公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5.
岩土工程渗流参数反问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刘杰  王媛  刘宁 《岩土力学》2002,23(2):152-161
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岩土工程渗流参数反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对参数辨识不适定性等问题做了讨论,并结合计算实践着重对几种典型求解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对今后岩土工程渗流反问题研究提出了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6.
介绍了L65-35丛式井组在生产管理和施工技术方面的一些经验。占用较少的地场,施工多口井,为油田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和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47.
郑兆Bi  刘杰 《地震》1996,16(4):347-354
借用细胞自动机的计算处理方法,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整个系统能量输入,积累,释放,传播等进行了数字模拟,并研究了复杂地震系统的整体特征,结果表明,整体调整系统,地震时能量的损耗系数,外部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力大小会影响到地震系统中能量积累和释放的状况,影响到G-R关系中b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48.
对云南地区4个地震序列,分别为2000年姚安6.5级地震、2001年施甸5级震群、2001年永胜6.0级地震和2003年大姚6.2、6.1级震群,利用垂直向数字地震尾波分别计算地震序列周边台站3个频率段的Qc-1值,分析对比其时间演化趋势。发现对于主-余震型序列,主震后Qc-1值整体上变化幅度不大,趋于稳定。而对于震群(或双震)型序列,在第一个主震后,Qc-1值表现出上升-下降趋势,持续一段时间后强震发生。这些变化在序列周围的台站和三个频率段的变化整体趋势是一致的,但变化幅度不一致,可能与孕震区的位置和孕震应力的演变过程有关。上述研究为强余震的预报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19世纪后期当仪器发展到记录地震波后地震学成为一门定量科学学科(Dewey and Bverlv,1969;Agnew所写的第1章)。地震学的基础是野外观测。过去几十年地震学的巨大进步主要是因为很好分布的观测数据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电子、通讯、计算机和软件的发展使得我们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也进步很快(见Snoke and Garcia-Fernandez编辑的第85章)。  相似文献   
50.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ismic coda wave attenuation in Yunnan area in 7 frequency-bands range from 1 Hz to 20 Hz wa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local earthquake's waveform data recorded from 22 Yunnan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Coda attenuation Q-c1 of each station was firstly calculated by single scattering method. Then, mean free path Le and seismic albedo Bo of each station were calculated, and scattering attenuation Q-1s and intrinsic attenuation Q-1i were separated from total attenuation Q-1t by multiple lapse time window analysis based on the multiple scattering model in uniform random isotropic scattering medium. The attenuating characteristics in Yunnan show that most value of Le are in 10~30 km, with maximal within 2~6 Hz;Bo are about 0.5 at 1~2 Hz, but less than 0.5at other frequency-bands, which means Q-1i is comparable with Q-1s at 1~2 Hz, and after 1~2 Hz, Q-1i is greater than Q-1s and dominates the attenuation process. Q-1c is close to Q-1i at other frequency bands except 1~2 Hz.Results show that Q-1 especially Qs-1 varies spatially, Q-1 in eastern Yunnan zone is a bit higher than in northwestern Yunnan zone;northwestern Yunnan zone higher than southwestern Yunnan zone. Comparing with other results in global, Qs-1 in Yunnan is low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value among these results, Q-1i is high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value, and Q-1t lies the middle among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