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为探明升温速率对桡足类热忍受能力的影响, 并找出一个相对合适的升温速率作为其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 UILT)试验中的标准升温速率, 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4种桡足类在1℃·h-1、0.1℃·min-1、1℃·min-1和突然暴露等4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UILT.结果表明, 同一种桡足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忍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种桡足类的UILT均在升温速率为0.1℃·min-1时最大, 高于或低于该升温速率, 其UILT都降低.因此, 建议桡足类UILT实验的标准升温速率为0.1℃·min-1.在0.1℃·min-1的标准升温速率下, 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真刺唇角水蚤、背针胸刺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哲水蚤, 其24h-UILT分别为31.0℃、29.6℃、29.1℃和27.7℃, 48h-UILT分别为30.1℃、29.5℃、28.6℃和27.3℃, 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2.
争斗残食已成为制约甲壳动物集约化养殖提质增效的瓶颈之一。甲壳动物的争斗行为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同时受机体生理代谢和基因调控。本文介绍了甲壳动物争斗行为的研究方法,概述了争斗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理代谢特征及基因调控等研究成果,提出了系统开展甲壳动物争斗行为量化的必要性及机制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甲壳动物争斗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3.
根据2006年夏季正值8号超强台风"桑美"影响后大渔湾海域范围内15个取样站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分析研究了大渔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台风影响后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54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多毛类为22种,软体动物为22种,甲壳类为5种,棘皮动物为3种,其它类为2种.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分布都在5~20种,其中S6站种类出现最多,达20种.大渔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8.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49个/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分析得出,该区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Ⅰ为西格织纹螺-小头虫-小荚蛏群落;群落Ⅱ为奇异稚齿虫-不倒翁虫-西格织纹螺群落;群落Ⅲ为西格织纹螺-圆筒原盒螺群落;群落间的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本次调查分析得到的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及数量值与1980年和1982年调查得到的结果相比,均有所增加,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陆源营养物质的输入,使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得到较好的生长.尽管本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与以前调查的有所差异,但构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的主要成分还是多毛类和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64.
针对白音高老组地层划分混乱、演化背景不清、火山岩地层层序及火山机构研究薄弱等问题,笔者等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桑杰敖包地区发育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方法,将其划分为构成完整沉积—喷发旋回的3个岩性段,分别为:火山碎屑沉积岩、酸性火山岩、中性火山岩。岩浆从早期至晚期具有由酸性向中性演化的特征。发育火山沉积相、空落堆积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等火山岩相,圈定出6个V级火山机构。根据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确定了桑杰敖包白音高老组二段流纹岩形成于135. 0±1. 0 Ma,时代为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主量元素SiO2含量介于69. 56%~71. 11%,K2O含量介于3. 96%~4. 39%,K2O/Na2O值在0. 69~1. 03之间,A/CNK值为0. 97~1. 07,桑杰敖包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Rb、K、Th、U等相对富集,Sr、Ti、Nb、Ta、P等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且前者富集程度高于后者,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海鸥式”,符合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及数据分析,桑杰敖包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应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因此,本研究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厘定对中亚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层序及构造背景提供了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相似文献   
65.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越来越多,这不仅使得土的工程性质受到影响,而且有害重金属离子的渗出也会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常采用水泥固化技术(S/S法)来处理重金属污染土。但当地下水中富含侵蚀性盐离子时,固化后的重金属污染土会受到影响,进而改变其强度及重金属离子的滤出特性。通过系统的室内试验,对水泥固化铬污染土在NaCl溶液浸泡后的强度特性及重金属离子的滤出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固化铬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随浸泡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浸泡7d时最小。毒性特征沥滤试验(TCLP)结果显示,浸出液中Cr3+浓度随NaCl浓度增加而增大,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减小;而浸出液的pH值随NaCl浓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浸泡7d时最小;浸出液的pH值在4.0~5.5范围内时,Cr3+滤出量随pH值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6.
沉积速率是沉积物供给和沉积作用的综合结果,也是表征沉积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海域收集及补充的254个放射性210Pb数据,对数据进行同化处理并使用统一的方法重新估算了沉积速率,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前后研究区沉积速率的变化,探讨了长江入海泥沙减少及性质的变异对河口三角洲冲淤的影响。结果显示,2006年之后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陆架沉积速率明显降低,其中水下三角洲沉积速率由最高5.4 cm/a降低到整体不足2 cm/a,而内陆架降幅较小由1~2 cm/a降低到不足1 cm/a,水下三角洲还出现了局部无沉积的站位。2006年之后沉积体表层混合作用增强,混合层厚度从4~10 cm增加到5~30 cm。沉积速率改变主要受制于长江入海沉积物的通量的巨减以及沉积物颗粒的粗化,而沉积速率的改变促进了底栖生物发育从而导致混合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67.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运用“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方法,对大兴安岭中南段内蒙古查布其日地区上侏罗统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析玛尼吐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将内蒙古查布其日地区玛尼吐组划分为2个岩性段,一段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和少量中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二段为中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火山碎屑沉积岩、酸性火山碎屑岩,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喷发旋回;划分出爆发相(碎屑流堆积相、空落堆积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喷发—沉积相等火山岩相,并圈出4个V级火山机构。获得查布其日玛尼吐组二段安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7. 8±1. 4 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玛尼吐组二段粗安岩的SiO2为64. 04%~65. 40%,高Al2O3(16. 02%~16. 96%),岩石富碱(K2O+Na2O=8. 07%~8. 38%),低TFe2O3(1. 38%~4. 43%),贫TiO2(0. 6%~0. 81%),A/CNK值介于1. 02~1. 12之间;稀土丰度总量??REE为177. 60×10-6~254. 61×10-6,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La/Yb)N=8. 13~12. 63,具弱负Eu异常(δEu=0. 71~0. 78); 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为特征。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查布其日玛尼吐组二段粗安岩为钾玄质岩。研究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浆来源于伸展作用触发先前俯冲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且受地壳混染影响较小,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8.
杜蕾  李文宝  杨旭  刘晶晶  李畅游 《地球科学》2020,45(5):1818-1829
浮游细菌是湖泊水生态系统关键组成部分,在元素、能量迁移转化过程中作用明显.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夏季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为研究区,对内陆封闭型湖泊水体浮游细菌群落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夏季达里湖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在表层水中最高,中层水最低;而丰富度则在底层水中最高,中层水最低.此外,浮游细菌群落组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垂向差异:在纲类水平上,Actinobacteria丰度优势明显,表层水为24.70%、中层水为21.06%、底层水为24.77%.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不同深度水体中优势菌群受理化指标影响不同:表层水优势菌群结构受总溶解性固体含量、电导率等理化指标的影响最明显;不同形态营养元素则是中层水优势菌群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底层水中,优势菌群则受叶绿素、化学需氧量等理化指标的影响最明显.整体上,水深变化引起的湖水理化性质垂向差异成为影响达里湖夏季水体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9.
粘性泥石流入汇主河极大地改变了入汇区的河床堆积地貌,其动力学实质是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的交互作用,合理描述粘性泥石流入汇区河床堆积动力过程对于划定粘性泥石流风险区范围和认知流域地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粘性泥石流入汇区河床堆积体时空演化过程有别于粘性泥石流在地表的纯堆积过程,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在泥石流入汇区堆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粘性泥石流入汇区内堆积现象复杂,存在"阵性"输移、"元堆积"和龙头"水滑"等特殊现象。但目前的研究对泥石流和水流交互机制都进行了简化,一是将粘性泥石流视为挟沙水流,直接采用异重流方法;二是将粘性泥石流视为"半固态",只考虑水流的输沙特征,研究认为基于这样的简化不足以描述粘性泥石流入汇的物理过程和特殊现象,也低估了粘性泥石流交汇区冲击速度和堆积范围。同时,根据粘性泥石流入汇区河床堆积动力过程的研究现状,结合粘性泥石流入汇的特殊运动过程,提出未来可开展的工作:一是粘性泥石流入汇的物理过程和其交互机制的合理简化;二是普适性高的粘性泥石流-水流堆积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70.
泥石流堵塞主河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泥石流堵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泥石流与主河流量比,泥石流与主河交汇角,主河宽度,泥石流体的抗冲强度和主河底床坡度.通过对这些主要因素的分析和对比,将这5个主要因素简化为4个无量纲量.针对这些无量纲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泥石流堵塞主河试验.对比本次研究和其他文献关于泥石流堵河试验的变量和结果,可以得出无量纲化的泥石流堵塞主河的临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泥石流堵河的临界值C≥0.87,而且当流量比小于1时难以形成堵河现象.用该堵塞主河的条件能正确判断许多原型泥石流堵塞主河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