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四川康定折多山末次冰盛期古冰川重建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 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 m和4 110 m,相差270 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2.
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国内用于裸露陡边坡植被恢复的典型技术之一,具备肥力持续供给能力是植被混凝土有别于其他建筑材料的基本属性。冻融循环作用下物理结构剧变导致养分固持能力减弱是限制植被混凝土在高寒地区应用的关键因素,但养分固持能力变化的深层原因尚不清楚。通过控制性试验,以初始含水率和冻融循环频次为变量,测定了植被混凝土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特征参数、主要养分含量及其淋溶流失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初始含水率提高,植被混凝土中水稳性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尤其以≥1~2mm粒组增幅最多,团聚特征参数变化也反映出团聚体稳定性随之提高;冻融循环导致水稳性团聚体平均粒径不断减小,但会随冻融频次增长逐步趋于稳定。初始含水率的提高促使各养分含量略有增加;冻融循环作用下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仍有增长,但硝态氮含量不断降低。同时,冻融循环还会导致各养分淋溶流失率不断增大,最大增幅可超过90%,并随冻融频次增长趋于稳定。这说明冻融循环对养分固持能力的影响会逐步减弱,而且侧面反映出团聚结构与养分固持能力间存在紧密联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团聚特征参数与各养分淋溶流失率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综合考虑显著性水平与相关性系数绝对值,认为团聚特征参数中几何平均直径与各养分淋失率相关程度最高,最适合用于表征植被混凝土的养分固持能力。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冻融循环作用下团聚效应减弱是导致植被混凝土养分固持能力降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73.
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合带西南段的桂东南容县下罗杏发现早三叠世火山通道,对剖析华南印支期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该火山通道出露主要岩性为隐爆角砾岩、流纹岩、粗面安山玢岩、霏细斑岩等,柱状节理发育,为超浅成相—溢流相。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加权平均值为249. 9±1. 6 Ma (MSWD=1. 9) ,代表了火山喷出年龄,属早三叠世(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具有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较低的TiO2含量、较高的K2O/Na2O值、明显亏损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弧火山岩的特征。锆石的εHf(t)值为-14. 50~-6. 61,对应的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为1. 17~1. 49 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T2DM)为1. 70~2. 20 Ga。综合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下罗杏火山岩,为地壳减压松弛的构造背景下, 地幔或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地壳物质发生高温熔融作用的形成,其构造—岩浆热事件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古太平洋向华南板块的俯冲。  相似文献   
574.
1INTRODUCTIONAtpresent,theresearchofnaturaldisastershasgotadvancesintimesequence,butitdevelopsslowlyinspacesequence,especialy...  相似文献   
575.
风化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风化壳是岩石圈、大气圈以及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能够直接记录地球多圈层演化的信息。利用风化壳的地带性规律重建古环境是地貌学研究的传统内容之一。近年来,单晶矿物激光^40Ar/^39Ar测年技术、“双面”模式以及古地磁法等在风化壳研究中的成功应用,在理论和技术上为恢复大陆剥蚀区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变历史创造了条件。利用风化年代学、风化地层学、古地磁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风化壳进行综合研究,不仅可以建立剥蚀区的环境演变序列,为风化期次(事件)与其他全球性构造-气候事件的对比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且可以用于化学风化(强度和速度)的准确量化,有利于深入理解构造-剥蚀-风化-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和正确评估人类活动对未来气候的影响能力。  相似文献   
576.
δ~(37)Cl值可以用来指示盐湖演化过程中卤水的蒸发浓缩程度、可能的补给来源和控制因素,本文对腾格里沙漠地区12个代表性盐湖卤水样品开展了氯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沙漠盐湖卤水的δ~(37)Cl值变化范围为-0.10‰~1.36‰,平均值为0.55‰;其中,硫酸钠亚型卤水的δ~(37)Cl值范围为-0.10‰~1.36‰(平均值为0.56‰),硫酸镁亚型卤水的δ~(37)Cl值范围为0.14‰~0.82‰(平均值为0.48‰).对比柴达木盆地现代盐湖分析数据,发现区内沙漠盐湖的δ~(37)Cl平均值明显大于柴达木盆地盐湖的δ~(37)Cl平均值,并且,硫酸钠亚型卤水δ~(37)Cl最高,硫酸镁亚型卤水次之,氯化物型卤水最小.基于不同盐湖地下水咸化程度以及盐湖卤水中δ~(37)Cl值与Br/Cl系数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研究区东部和东北部盐湖可能受到第三系地层咸水的补给,而其他盐湖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δ~(37)Cl值分布特征则显示,腾格里沙漠地区部分盐湖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区域构造活动诱发的第三系深部水补给及水-岩作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7.
辽西北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辽西北牧场泥炭层孢粉含量分析,结合^14C及辽西北地区其他地质记录,初步重建了辽西北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即5000aBP以来的环境演变序列:5000~4400aBP为冷干,但气候仍较今日适宜,辽西地区这时为森林草原景观;4400~2750aBP以温暖湿润为主,后期气候稍冷;2750~1090aBP以冷干为主,后期稍温润;1090~250aBP以干旱为主;250aBP至现在辽西地区环境进一步向干旱化方向发展。辽西北地区环境变化的不同阶段可与当地人类发展对应,温暖湿润的环境使农业得以发展;反之,寒冷干燥、环境恶化,以牧业为主,人民生活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578.
据俄罗斯《矿床地质学》2000年第42卷第3期刊登的В.Ч.卡赞斯基等人的文章《额尔康斯克铀矿区形成历史及地质特征》中,在进行区域成矿对比时,把它与东南地洼区赣杭铀矿带进行对比。赣杭铀矿一带呈北东45°~60°方向延伸达600km,宽50~80 km,由40余个矿床组成,在空间上产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地洼区)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南地洼区)的结合处。从晚元古代开始,该带发育深大断裂,而且其位置随时间而变,从泥盆系中期到三叠纪为活化的地台体制,然后进入地洼体制或者构造岩浆活化体制[1988,陈国达]。侏罗纪在其范围内或周边地区产生火山构造或者喷发中心,充填了酸性或中性火山岩。赣杭铀矿带成为巨型鄂霍次克—楚科奇—闽浙大陆边缘火山带的旁侧分枝,是太平洋矿带的内带和外带的分界线;在白垩纪,赣杭带轴部又被红色沉积碎屑岩充填,它具有陆内裂谷构造的最终形态特点。 谭克仁供稿 2001.1.19  相似文献   
579.
信息与数据共享计划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对IPY现场考察获取的数据开展归档保存、充分交换和共享利用,同时,围绕东南极冰穹A-格罗夫山—中山站—埃默里冰架—普里兹湾断面各区域以及北冰洋太平洋扇区,整理整合IPY数据和历史数据,建立PANDA断面和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主题数据库群,为我国持续开展上述区域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80.
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技术是一种有效、实用的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反应介质材料是PRB技术的核心。鉴于传统铁基介质材料在PRB运行中存在易氧化、堵塞的问题,本文围绕3大类典型矿物材料(含铁矿物、孔道/层状结构矿物和磷灰石),结合其晶体结构特点,介绍了它们作为PRB介质材料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目前相关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