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包括两颗小卫星,将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双星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用高分辨率的仪器在近地空间的主要活动区探测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研究磁层亚暴、磁暴和磁层粒子暴的触发机制及磁层空间暴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的响应过程;建立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模式.为了实现科学目标,赤道卫星和极区卫星上各载有9台探测仪器.赤道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550km,远地点60000km,倾角约2.5°;极区卫星轨道是:近地点350km,远地点25000km,倾角约90°左右.为了使双星计划与欧空局ClusterⅡ相配合,赤道卫星计划于2002年12月发射,极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6月发射.双星计划与ClusterⅡ相配合,可形成地球空间6点探测计划,这将成为21世纪初国际上重要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动力学方程,求解了定态情况下磁层中上行离子沿磁力线的分布函数,针对不同的K指数,分别对北半球极光带区起源的上行离子O、H和He在子午面内沿磁力线的密度分布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沿磁力线向外,上行离子密度在近地空间呈急剧下降趋势,在远地空间呈缓慢下降趋势;2.重离子或初始能量较小的离子,其密度沿磁力线向外下降较快;3.K指数越大,离子进入磁层的空间范围越大;4.离子的投掷角分布对密度分布的影响甚小;5.离子密度沿磁力线的下降程度随到X轴距离的增大而呈增大趋势;6.在典型参数条件下,求得上行离子O在等离子体片边界附近的密度为10-3-10-2个cm-3,这与观测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刘振兴 《气象学报》1963,33(1):130-130
看了陈家宜同志提出的问题,个人有不同意见,特做如下答复,以期共同研讨: (一)由层结大气近地层湍流能量平衡方程解出,K=lV_*(1-αR_i)~(1/4), (1)这里l为层结大气的混合长,陈家宜同志认为当R_i=0时,等式(1)必须化为中性层结规律,表面看来这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这里暗含着假定,这从下面的分析即可看出: 在能量平衡方程中l事前不应做任何假定,它是层结大气的混合长,故它也是R_i的  相似文献   
14.
刘振兴 《第四纪研究》2002,22(6):500-509
本文论述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及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包括两颗小卫星,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双星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用高分辨率的仪器在近地空间的主要活动区探测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研究磁层空间暴(磁层亚暴、磁暴和磁层粒子暴)的触发机制及其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的响应过程;建立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模式。为了实现科学目标,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上各载有8台探测仪器。近地赤道区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550km左右,远地点60000km左右,倾角约28.5°;近地极区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700km,远地点40000km,倾角约90°。为了使双星计划与欧洲空间局ClusterII卫星相配合,赤道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6月发射,极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12月发射。双星计划与ClusterII卫星相配合,可形成地球空间6点探测计划,这将成为21世纪初国际上重要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本文概要讨论了双星计划与地球系统各圈层的关系,包括与大气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各圈层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磁流体中涡旋诱发重联的线性过程的解析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渐近匹配展开方法.结果表明,如果流体粘性远大于磁粘性,流场马赫数Ma~1,重联的线性增长率正比于Vv为无量纲化流体粘性,这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此结论表明,流体粘性能够促进磁场重联,在理论上支持涡旋诱发重联模式.本文还研究了周期分布多电流片系统中涡旋诱发重联的线性增长率;随电流片之间距离的减小,反对称和对称情形的增长率分别增大和减小.  相似文献   
16.
大气湍流的湍谱及有关大气污染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兴 《大气科学》1978,2(3):219-229
湍流运动是自然界和许多技术领域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大气中所发生的许多现象都与湍流运动有关。但到目前为止,湍谱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在大气或海洋中存在的大尺度湍流的湍谱理论就更不完善。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的湍谱数据(包括在风洞中、大气和宇宙空间中)反应出的湍谱分布规律,提出了一个描述湍流特性的无因次量R_i(R_i=D/v,D为湍流粘性系数, v为动力粘性系数),并用此无因次量对谱区作了划分。从高R_i数到低R_i数共分为三个谱区包括六个谱段。利用无因次量和相似性原理确定了适用于各谱区的能量传输函数的普遍形式,从而求解湍谱方程,得出了湍谱的普遍形式的解,其中包括了过去已有的两个主要结果。我们还求出了大气温度场和与大气污染有关的微粒浓度的湍谱。经与实测数据比较,发现两者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地磁活动指数Dst受太阳风参数影响,包括行星际磁场(IMF)南向分量Bst、太阳风速度V?和太阳风-磁层发电机电动势U调制的机制,应用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输入-输出[I(t)-O(t)]电网络模型,对磁层亚暴与磁层暴过程中,Bz(t)-Dst、V-a(t)-Dst和U(t)-Dst的激励-响应特性进行模拟。研究表明,Bz是形成亚暴与磁层暴的前提条件,Vst是形成亚暴与磁层暴的充分条件,二者统一于电动势Ust研究结果与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2001年2月和3月期间Cluster Ⅱ穿越磁层顶前后的观测资料,检测到13个通量传输事件(FTEs).用多颗卫星磁场测量资料的最小方差分析(MVAB)方法确定FTE的管轴方向(其中6个方向较可靠).FTE管轴方向的分布和低纬处不同,在磁顶法线坐标系LMN中对M轴有较大偏离,比较靠近L轴.deHoffmann Teller(HT)分析指出,13个FTEs都存在一个很好的HT参考系,表明它们以一个准稳的MHD结构运动.对垂直于管轴方向的运动分析表明FTEs并不一定和背景等离子体一起对流,它们可快于或慢于背景流,但FTEs的运动和背景流基本沿相同方向,其间可有一不大的夹角.在HT坐标系中,10个FTEs的等离子体速度接近零, 其他3个FTEs的等离子体速度约为局地Alfven波速的14%,都不符合Walen关系.其中北半球事件的Walen曲线为正斜率,南半球事件为负斜率,这说明等离子体沿磁力线(北半球顺着磁场,南半球逆着磁场)流向磁层.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月26日高纬磁层顶通量管事件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月26日11:10~11:40UT, ClusterⅡ卫星簇位于午后高纬磁鞘边界层和磁鞘区,此 时行星际磁场Bz为南向. 本文对在此期间观测到的多次磁通量管事件作了详细的研究 ,获得一系列的新发现:(1)高纬磁鞘边界层磁通量管的出现具有准周期性,周期约为78s ,比目前已知的磁层顶向阳面FTE的平均周期(8~11min)小得多. (2)这些通量管都具有 强的核心磁场;其主轴多数在磁场最小变化方向,少数在中间变化方向,有些无法用PAA判 定其方向(需要用电流管PAA确定),这与卫星穿越通量管的相对路径有关. (3)每个事件 都存在很好的HT参考系,在HT参考系中这些通量管是准定常态结构;所有通量管都沿磁层顶 表面运动,速度方向大体相同,都来自晨侧下方. 通量管的径向尺度为1~2RE, 与通 常的FTE通量管相当. (4)起源于磁层的强能离子大体上沿着管轴方向由磁层向磁鞘运动; 起源于太阳风的热等离子体沿管轴向磁层传输. 通量管为太阳风等离子体向磁层输运和磁层 粒子向行星际空间逃逸提供了通道. (5)每个通量管事件都伴随有晨昏电场的反转,该电 场为对流电场.  相似文献   
20.
Micromine软件是制作矿床三维立体模型的基础,三维立体模型的建立,有利于矿山进行资源储量的动态管理,实现矿山的"数字化"。应用澳大利亚Micromine软件,结合制作矿山模型,并实施在地质采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