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92.
大别山印支运动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根据Sm-Nd同位素年代学成果论证了大别山印支运动的表现。主要依据:(1)阿尔卑斯型橄榄岩的侵入(244±11Ma);(2)辉石岩类超基性岩浆岩的侵入(231±61Ma);(3)高压低温变质岩(如C型榴辉岩)的生成(221±20-224±5Ma)。它们都发生在印支早期,并从而证明了华北陆块、大别山微型陆块、扬子陆块三者是在早三叠世拼接在一起的。在此之前,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之间存在一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93.
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新生代期间,中国东部在板块的分离运动和伸展构造作用下发生了区域裂陷,起初由于地壳残薄引起地壳沉降,随后由于热缩减使沉降加速进行。在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裂谷系发生在一个以板块聚合运动为主的造山环境中,因大陆碰撞和地体横向逃逸以及巨大的陆内转换边界而相应发生裂谷作用。中国的伸展构造可归为15个地堑系,东部11个,西部4个。它们呈现不同的构造样式:线形裂谷、盆—岭构造和走滑断裂伴生的拉分盆地。本文讨论了中国大陆拉伸作用的几何特征、伸展的运动学和机制。塔魔尼尔(Tapponnier)等提出(1982)的新生代挤出构造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西部的构造轮廓和地堑系的构成。然而,考虑到早第三纪中国东部盆—岭区总的应变格式,一种大尺度的简单剪切运动模式可能比纯剪断裂模式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94.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勘探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区火山岩主要由中-基性火山熔岩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火山岩的储集空间可以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类.火山岩储集性能主要受岩性与岩相、风化和次生溶蚀作用、构造作用和形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最有利的储集岩为火山角砾岩和流纹岩,其次为安山岩,而最有利的储集部位为石炭系顶面较厚的风化壳.此外,研究区火山岩岩石类型、火山岩的储集性能及储集空间组合类型等都具有区域性的差异.其中,陆东地区火山岩的储集性能最理想,五彩湾地区火山岩的储集性能略差,三个泉地区火山岩的储集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95.
库车地区发育逆冲推覆断层系、纵向走滑断层系、块断正断层系和横向走滑一逆冲断层系.沿非能干层的顺层滑脱断层极大地增强了非能干层的封盖能力.库车组沉积期末一西域组沉积期是逆冲推覆断层的主要活动期,也是气源岩的生排气和沿断层运移的高峰期;逆冲推覆断层在静止期起封闭作用.稍晚形成的纵向走滑断层和块断正断层因开启而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库车地区北部,纵向走滑断层和块断正断层破坏油气藏;南部的塔北隆起,古近系膏盐岩层下发育的纵向走滑正断层控制了晚期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持续活动的横向走滑断裂主要起调节作用,造成东西方向地质的分段性和油气横向分布的差异性.库车地区"封存箱"的实质是断层构造封存,"封存箱"的顶、底板为非能十层及沿其发育的顺层断层,侧板为压(扭)性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96.
库车坳陷异常超高压保存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高压气藏的预测和勘探,首先需要充分认识超高压的地质条件。库车坳陷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地层压力大、压力系数高,具有“压力封存箱”的特征。以往研究认为超高压的保持是由于存在第三系巨厚的塑性膏盐岩层。本文认为,所谓“压力封存箱”对应一个超压系统,其本质是封闭性构造,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7.
岩石破裂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样的破裂行为、破坏过程和参数测试是裂隙断裂构造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实验岩石样品采自四川东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为测试准确起见,对岩样进行了应力等值线的有限元法计算。通过单轴和三轴实验的岩样破坏观察和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将岩石的破裂行为、应力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裂隙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微观劈裂阶段和宏观破裂阶段。基于单轴抗压实验岩石劈裂—破裂—碎裂发展过程的微观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破裂主要是沿岩样原有的隐裂隙、临界裂隙发育的,许多新裂隙则主要是在宏观破裂阶段产生的。  相似文献   
98.
大尺度圆柱墩群周围的波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波流共同作用下大尺度圆柱墩群周围的波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利用波浪弥散关系的迭代计算求得波向与流向的夹角以及波浪的相对频率。流场通过求解浅水环流方程得到,波浪场通过求解含流的缓坡方程得到,通过二者的迭代计算得到大尺度圆柱墩群周围的波流场的耦合解。用有限元法建立了数值模型,并将本文的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以及其他学者计算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9.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江苏江宁逆断层中发现了厘米(cm)级磨砾,这种磨粒通常在韧脆性断裂剪切带中都可能找到。80年代末,对美国加州深钻岩芯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时,在晚中生代花岗质糜棱岩滑移叶片中发现了纳米(nm)级超微球粒结构,球粒(2—5nm)紧密聚集、定向明显。因其形成同滚动、研磨和剪切作用过程有关,故将球形微粒称“磨粒”。嗣后,在陕北和黄海深钻岩芯石炭-二叠系泥岩滑移叶片中,也发现类同现象(微米-纳米级)。近年来又在郯庐断裂、日本中央构造线大型断裂带,以及南京幕府山寒武系至三叠系不同地层的各种剪切滑移构造中都发现了nm级磨粒构造。泥岩中含磨粒滑移层具有涂抹效应,起到油气封盖作用,这在陕北油气田已得到了验证。对其磨粒构造蕴藏的丰富地质信息,特别是在微观动力学方面(包括动热变质作用、流体渗散作用、颗粒自旋作用和地质催化作用等)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
大别-胶南造山带温泉气中的CO2含量较低(多数在1.00%以上),δ^13C变化范围为-20.34‰至-3.0‰,主要为源于地壳浅层的有机成因气。整个造山带各温泉气体成分均以N2为主(90%左右),其来源除大气N2以外,可能为地壳岩石释放或地层中有机体演休形成。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表明,Ar主要来源于大气,He为壳内岩石放射成因。本区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现今中国东部的构造应力场有关,即大别-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