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以松辽盆地宾县-王府凹陷为对象,采用构造-地层分析方法,通过选取多条地震剖面进行二维构造-地层解译和平衡恢复研究,并计算伸展量和伸展率,揭示出宾县-王府凹陷的发育过程,并分析盆地总体结构特征和盆地形成机制.结果显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子组属于初始裂陷期沉积;登娄库组沉积前的断陷盆地相受断层控制,登娄库组沉积期向塘...  相似文献   
92.
四川盆地东部弧形构造控制的地形和水系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构造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四川盆地东部大巴山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的地形特征和水系样式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弧形构造变形机制控制了大尺度地形特征.在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推覆机制作用下形成高海拔-高起伏地形,而在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的拆离滑脱机制作用下形成高海拔-低起伏地形.2)弧形构造扩展模式控制了水系样式.大巴山弧形带“推土机”式扩展模式导致山脉前缘发育横向水系,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则表现为“三维”构造扩展,即在垂直构造走向递进式扩展的同时,还伴随有平行构造走向从中央向两侧的扩展,此种模式导致弧形带发育由中央分水岭分隔的纵向水系.弧形构造控制的地形和水系发育规律还暗示了长江三峡的成因.长江三峡很可能是在川东-湘鄂西弧形构造变形阶段首先发育先成河,而后由于构造叠加作用伴随河流下切而形成的深切峡谷.  相似文献   
93.
广泛使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使得古沉积面的恢复成为可能。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贵德盆地为例,分析对比了前人获取代表古沉积面地表露头样本数据的几种方法.提出了插值样本应选择露头中代表原始沉积地层的顶面点的优选方法,并提取了更新统地表露头顶面点的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的特征、比较插值的结果,选择了自然邻点法进行插值预测,重建了贵德盆地更新统的古沉积面。正确样本,最的提取加上合适插值算法的选择.优化了重建的古沉积面。  相似文献   
94.
在以往云检测算法的基础上,利用MODIS传感器高光谱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建立一套针对MODIS夜间影像的,以单、多时相组合方法为基础的夜间云检测算法.通过对我国南北地震构造带(南北带)影像进行云检测试验证实,该算法对MODIS夜间影像上的各种云类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95.
刘少峰 《地学前缘》2008,15(3):178-185
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包括逆冲负载沉降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叠加于挠曲沉降之上还存在另一类沉降,即动力沉降。动力沉降是动力地形的一种,即动力地形低。动力地形一般认为具有两种成因,一种为与超大陆集聚和分散有关的动力地形,另一种为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动力地形。由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动力沉降往往分布于弧后前陆盆地区,其幅度、波长与板块俯冲角度、俯冲速率、俯冲板块在地幔中通过的位置和俯冲岩石圈的热年代密切相关。将通过弧后前陆盆地沉积地层的去压实得到的总沉降减去盆地模拟获得的逆冲带负载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可以得到剩余沉降,即动力沉降。从地层资料中定量分离出动力沉降为改进和限制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由洋壳俯冲导致的地幔-粘性流动构造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96.
应用盆地充填记录、盆地构造格架、盆地沉降史及岩浆活动史等信息,论证了南堡老第三纪断陷盆地存在大尺度(裂陷期)、中尺度(裂陷幕)及小尺度(幕式盆缘正断事件)三个级别的构造作用。多级别幕式裂陷作用控制了盆地内部的沉积充填,其中一级沉积旋回、二级沉积旋回和三级沉积旋回分别对应于裂陷期、裂陷幕和幕式盆缘正断事件。构造与沉积的良好响应为进行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奠定了基础,构造层序、亚构造层序及层序分别对应于裂陷期、裂陷幕和幕式盆缘正断事件控制下的沉积充填实体。  相似文献   
97.
前陆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陆盆地挠曲沉降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逆冲带负荷,地壳内部水平挤压,盆地沉积负荷和地壳力学性质,描术前陆盆地挠曲过程的主要参数为:逆冲楔状体初始宽度,逆冲前缘推进速度,地表坡度,拆离面倾角,搬运系数,地壳的有效弹性厚度,地壳内部作用力,前陆盆地力学模型极两种:一种依据造山带深部岩石圈是破裂的,其力学模型为中间破裂的无限宽度线弹性薄板的水平挤压和垂向负荷作用下的挠曲,另一种假设造山带深部岩石圈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98.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缝合带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的勉略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构造中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带. 同时还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外另一条古板块缝合带. 多学科综合研究, 确定勉略构造带现今构造几何学结构与运动学特征和恢复重建原秦岭-大别造山带等中央造山系这一板块俯冲碰撞带的形成演化, 不仅对中央造山系, 而且对探讨中国大陆于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探索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的良好天然实验室与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99.
下扬子坳陷带印支—燕山期的层滑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少峰  徐成彦 《地球科学》1992,17(5):555-559
  相似文献   
100.
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和充填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前陆盆地发育于前陆褶皱冲断带之上。它是在褶皱冲断带负载的作用下,岩石圈通过区域性均衡调整及流变挠曲而形成的。本文从流变学角度讨论了在前陆地区褶皱逆冲作用下,岩石圈流变、盆地形成及沉积充填三者间的内在成因联系,并着重介绍了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的两种岩石圈流变挠曲模型及前陆盆地充填演化的模拟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