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6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1994,5(4):333-334
纪念泥沙专家方宗岱先生刘国纬(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南京210098)着名泥沙专家方宗岱先生逝世3周年了,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他。方宗岱先生于1911年6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  相似文献   
32.
33.
关于中国南水北调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00,11(3):345-350
指出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水资源配置工程,而且也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向华北平原调水是属于相机补水性质,而向西北调水是持续供水性质的;建议采用最小风险概念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决策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4.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3,24(3):457-458
2010年仲夏,我收到陈家琦先生寄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云烟札记》。我一口气读完后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你所‘札记’的不是团团絮絮的云烟,而是一条绚丽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我看到你气宇轩昂地从北京拐棒胡同走来,看到你风华正茂的少年和意气奋发的青年时代,钦佩你在战火纷飞年代投身革命的胆识,分享了你多彩的留苏生活,也勾起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相处的历历回忆。"2012年1月11日,我去北京宣武医院看望陈家琦先生,那时他已久卧病床,靠鼻饲维持生命,可当他见到我时,目光里依然闪烁着他那固有的乐观和幽默,而那时,他还不知道与他相濡以沫50余载的爱妻已在另一家医院先他而去了。我顿时难忍酸楚,背过脸去,然后才默默地和他对视着,许久,许久。2012年6月22日,陈家琦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南京。痛哉!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多么脆弱和无奈啊!然而这都是因为在漫漫一生中,为事业已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力,乃至弥留之际再也没有一丁点气力了。  相似文献   
35.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02,13(4):533-533
2002年7月25日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华士乾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我们深深怀念他,崇敬他。华士乾教授生于1921年10月10日,江苏无锡人。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50年至1977年先后在全国水文资料整理委员会、南京水利实验处水文研究所、水利(电力)部水文局、淮河水利委员会任职。  相似文献   
36.
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定义与分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03,14(1):98-103
基于人与洪水的相互关系,将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定义为:通过约束人类自身行为,以改善人与洪水关系,从而达到防洪减灾目的的一种措施,并阐述其内涵;根据这一定义,将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分为四类,即基于洪水物理属性的非工程措施、基于洪水风险的非工程措施、基于管理科学的非工程措施、基于政策与法规的非工程措施,并阐述各类非工程措施所体现的防洪策略思想和要点。指出蓄滞洪区是具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双重属性的防洪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37.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03,14(4):533-534
黄万里教授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学家.他于2001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怀着对祖国江河无比眷恋的赤子情怀,走完了曲折和令人尊敬的九十人生.黄万里先生 1911年8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5 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1937年获美国依利诺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水文专业的第一位博士.  相似文献   
38.
从黄河下游平原沉降与沉积特性、黄河下游河道特性、黄土高原侵蚀特性、黄河中下游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阐述了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的内涵,并指出自全新世以来,黄河下游的地学属性诸要素虽存在继承性演变,但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基于对黄河下游地学属性的分析,提出了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几点认识:(1)基于下游的堆积性河流属性,在河道治理诸措施中,放淤应当是第一位的;(2)基于下游河道的游荡属性,应在加固现有大堤的基础上给予河道必要的游荡空间;(3)基于黄河河口海洋动力弱和三角洲的演变规律,应给予黄河尾闾必要的摆动空间;(4)基于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不会根本改变,中游治理应以缓解地形破碎程度,使高原地貌形态朝营造局部"夷平面"的方向改善,而生态治理则应以"退田还草"为努力方向;(5)基于不能排除未来出现历史上特大洪水的可能性,应继续以历史特大洪水作为下游防洪的设防对象;(6)提出"治黄周期律"概念,并指出不能希冀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能够永续利用,未雨绸缪研究黄河下游人为改道和新的流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9.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4):593-594
光阴荏苒,周恩济教授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周恩济教授于1917年9月1日出生于杭州市.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气象科,随后考入浙江大学研究院地学部,师从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先生,于1943年获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40.
今年3月17日是我国着名水文学家赵人俊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