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我国地少人多,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山区尤为突出。科学计算该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努力寻求土地承载人口的最佳容量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兴文县石海镇为例,针对喀斯特山区地形特点,提取适宜耕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融合研究区气象、土壤特点,利用潜力递减法、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模型(AEZ)进行基于行政村尺度的粮食生产潜力分析,并对比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提供比较客观的研究区人口承载量。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人口承载量低,特别是峰丛峰林所在的个别行政村,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角度看,移民在所难免,政府应作好相应的规划和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32.
刘丽君  王登红  代鸿章  侯江龙 《地球科学》2017,42(10):1673-1683
四川甲基卡新三号(X03) 超大型锂矿脉是近年发现且价值巨大的锂矿化伟晶岩脉,但相对缺少地球化学的研究,利用ICP-MS测试手段对该矿脉ZK1101钻孔中44件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发现该矿脉稀土总量很低(∑REE为0.180×10-6~8.613×10-6,平均值为2.543×10-6),配分曲线呈右倾斜型,相对富集轻稀土,总体表现铕负异常.围岩的稀土含量与一般片岩相近(∑REE为160.134×10-6~265.881×10-6,平均值为230.718×10-6),稀土配分曲线总体呈右倾平滑趋势,富集轻稀土,铕为负异常.铕的分布具有特殊性,表现为铕在伟晶岩脉的边部具有显著的正异常.∑REE与Li呈负相关性,δCe与Li则表现为弱正相关性.这一首次发现的低稀土总量和矿脉边部Eu显著正异常的特殊性,对于甲基卡伟晶岩的含矿性评价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四川甲基卡矿田花岗岩型锂工业矿体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都认为四川甲基卡是"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经过2018年的钻探验证,尤其是对甲基卡矿田东南部鸭柯柯矿区ZK801钻孔的详细研究,发现鸭柯柯矿区的锂矿物不只有锂辉石,还有磷锂铝石;矿体不局限在伟晶岩中,也出现在细粒花岗岩中,更常见的是以锂辉石、磷锂铝石和其他造岩矿物(长石、石英、云母等)共同组成近等粒状的或不规则状但总体上矿物粒度达不到伟晶结构,与标准的伟晶岩明显不同。因此,鸭柯柯矿区的工业矿体主要属于花岗岩型而非伟晶岩型;矿体在成因上以交代为主,充填为次;矿石类型以细晶状为主,伟晶状少见;矿石矿物以锂辉石为主,常见磷锂铝石,偶见锂云母;矿化分带不明显,局部出现非常复杂的结构带,如"锂辉石伟晶岩+磷锂铝石锂辉石花岗细晶岩"组成的复式脉和"含磷锂铝石锂辉石细晶花岗岩+石英微斜长石伟晶岩+石英细脉"组成的复式脉。这一非传统矿化类型的发现,弥补了硬岩型锂矿以"伟晶岩型锂辉石"为主导的单打一局面,拓宽了找矿思路,同时也为伟晶岩型矿脉深部寻找大规模的层状稀有金属矿体"地下室"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34.
锂能源金属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与锂矿床及锂金属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跟进,锂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其含量分布情况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亚洲最大的锂矿区——川西甲基卡根系土壤环境进行重金属含量监测,调查和评价锂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其安全性。2016—2018年于川西甲基卡锂资源富集区采集根系土壤样品68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根系土壤Cd、As、Pb、Cr、Cu、Ni、Zn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甲基卡矿区根系土壤Cd、As、Pb、Cr、Cu、Ni、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15.31、25.47、60.57、16.12、23.59、66.83mg/kg,与2018年8月最新颁布的农用地土壤标准对比,无一超标,均低于风险筛选值及管制值。常见矿床的尾矿库区土壤一般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而甲基卡尾矿库土壤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环境标准限值,且矿业活动停止的三年期间尾矿库区根系土壤中Cd、As、Cr含量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本研究认为,选矿厂房及尾矿库周边根系土壤重金属由于人为源的存在有一定的富集现象,但不构成危害,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小。  相似文献   
35.
通过分析0312号台风"科罗旺"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和地面资料,应用"热带气旋强度综合判据表"的办法,确定该台风的强度,并分析其大风分布的特点.为将来雷达探测台风业务,分析回波资料积累一些经验和方法,从而能更好的利用雷达回波应用于台风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36.
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祖母绿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在我国最大规模的硬岩型稀有金属矿区——四川省甘孜州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中发现有祖母绿产出。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显微鉴定及电子探针分析测试等方法,矿区中首次发现的祖母绿有2种产状,一种是产于粗晶绿柱石边缘未见独立晶粒;另一种是呈细晶状与绿柱石共(伴)生。A号脉粗晶绿柱石边缘Cr_2O_3、CaO含量明显增高,分别为0.40%~0.63%及0.12%~0.41%,表现为祖母绿成分特征。总体表现为Cr_2O_3、FeO含量较高且含量变化较大,同时V_2O_3含量低,与大多数祖母绿矿床成分特征一致。Cr、Fe为本区祖母绿主要致色元素,可能来自于已发生变质作用的三叠系西康群砂页岩或中基性岩脉,Be、Si、Al等主要元素则来自于侵入的酸性花岗岩或伟晶岩。通过与各类型祖母绿矿床的对比,并结合区内构造背景、地层、岩浆岩及其矿物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深部存在成矿流体源区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开展深部探测,指导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37.
锂能源金属矿产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锂的战略地位正在不断提升。我国虽然盐湖锂矿储量巨大,但开发利用技术尚待改进; 四川甲基卡等硬岩型锂矿近年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勘查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钻探深度大多浅于300 m,致使目前锂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4%。因此,在已知锂矿矿田开展深部找矿的方法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开展锂能源金属成矿规律、锂同位素研究、地气测量、深穿透地球化学测量、潜力评价技术方法和找矿方法等研究,是当前锂能源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在四川甲基卡、新疆卡鲁安、四川黄金口及贵州大竹园等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成矿条件、不同埋深的锂矿的初步研究,概括了我国锂矿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方向,即: 在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一带根据“五层楼+地下室”模型寻找深部层状锂矿; 在新疆卡鲁安等地预测隐伏岩体的存在并指导找矿; 在四川黄金口通过“钾锂兼探”寻找深部液态锂矿; 在贵州—重庆等地寻找深部沉积型锂矿。  相似文献   
38.
南秦岭镇安地区发现了以白钨矿-绿柱石为矿石矿物组合的矿床新类型。为查明该矿床中首次发现的翠绿色祖母绿级绿柱石的致色机理并进一步揭示其成矿机制,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绿柱石开展了电子探针与微区X射线衍射等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中首次发现的祖母绿级绿柱石,呈自形晶产于石英(方解石)脉中并与白钨矿共(伴)生。祖母绿级绿柱石从核部至边缘V2O3含量较高,分别为0.64%~0.98%和1.04%~1.42%,且有增高趋势。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区内祖母绿为"正常"绿柱石,同时存在Al■Me2+和Be■Li两种类质同象替换机制。V为本区祖母绿主要致色元素,来自于区内碳质板岩、金云母片岩及白云质大理岩等地层,Be、Si、Al等主要元素则来自于深部酸性岩浆岩。本次发现为该矿床中钨、铍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并为南秦岭在区域及深部继续寻找稀有金属矿指出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9.
40.
海洋藻毒素是海洋有害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类多、毒性强和生物蓄积性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近海水环境中的海洋藻毒素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富集技术、仪器分析方法和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被动固相吸附和固相萃取技术是海水中海洋藻毒素的主要富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是目前近海水环境中各类海洋藻毒素检测的最有效方法;多种海洋藻毒素在全球近海水环境中有分布,且欧洲近海海水中藻毒素种类最丰富、浓度也相对较高;在中国近海水环境中多种脂溶性藻毒素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近海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洋藻毒素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重要养殖区海水中藻毒素的长期连续监测;海水中典型藻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典型海洋藻毒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