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伽师序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源位错模型,层状介质速度结构,通过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的地震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S波最大振幅拟合,反演震源机制的方法。系统查阅了万余张地震记录图件,得到可信的小地震震源机制共计554个。有震源机制的地震完全覆盖了序列的震区范围,时间上也分布于序列的各个阶段,因此认为这些小地震对于地震序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计算2个震源机制的2个P轴在三维空间中的夹角和2个T轴之间的夹角,再以2个夹角之和作为距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取和主体破裂方向(NE)一致的两类正断层地震,求其占全部类型的地震数目的比例,用来刻画应力场的变动情况。对照伽师序列的6级强震,两类正断层地震出现3次显著的增加。3组强震都在其后发生,这就给出了确切的前兆信息。小地震震源机制显示出的变化,表明它们对于强震孕育发生非常灵敏。文章最后提出伽师强震序列的块体旋转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52.
由现今小震资料研究琼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0年以来海南地震台网记录的琼北地区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法对103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采用振幅比方法测定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反演了琼北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由震源位置拟合出两个震源断层面,并且计算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滑动方式.对照历史大震的等震线,WNW走向的震源断层位于极震区中部稍偏东的地方,与等震线长轴方向相同,表明该震源断层是1605年琼山大震的发震构造;高倾角震源断层的北东盘向东南斜下方滑动,对于该盘NNW象限产生强烈拉张,以致出现罕见的陆陷成海现象.另外一条NS向震源断层恰好位于第四系火山岩和第四系盆地交界处,是区域升降运动最为强烈的地方,正断层类型的震源断层东盘下降,与沉积盆地一致.研究表明由现今小震反演的两条震源断层分别与历史大震及构造运动有关,而与浅表断裂并不重合,存在深浅构造不协调的现象.  相似文献   
53.
地震活动资料表明:苏州市及周围邻近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现代仅仅有中小震活动.已经布设有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上海市数字地震台网,比较而言苏州附近是全国地震台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4.
目前,测定地震震源机制解较多地通过P波初动、体波波形、面波波形和大地测量数据,然而针对中国测震台网建设之前发生的历史地震,利用以上方法测定震源机制解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55.
56.
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研究发现,该地震序列震中分布、震源机制及烈度考察极震区长轴方向均为近东西方向,与横贯震区的养畜牧河断裂走向一致,综合判定该断裂是5.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57.
1970年至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沿NWW向发生2级以上地震24次,其分布相对集中,呈条带状。对华北台网所记上述地震的到时数据全部重新查图核对,并补充了内蒙古台网5个台的数据以改善用于定位的台站分布,并采用主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除一个地震外,其余地震更加集中,形成一小震条带。1998年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张北震区架设10台短周期数字化地震仪,记录了大量微震。作者采用P波和S波到时差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得到184次微震的定位结果,连同1998年1~2月张北震区3级以上地震事件定位结果一起勾画出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带。由张北地震震中向SEE向延伸存在由强震构成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根据精确定位结果,结合修订后主震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和层析成像资料,讨论了张北地震和小尺度地震带(震源破裂带)、震前的中等尺度小震条带以及大尺度的张家口-渤海强震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8.
沧州地区NWW向隐伏断裂存在依据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对河北沧州地区中强地震和小震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存在NNE向条带分布,与大规模的河北平原地震带的走向一致;同时也呈现了明显的NWW向条带,与NNE向组成共轭构造图象。对比2次中强地震,其震源机制解基本相同,有近于直立的NWW向节面做左旋走向滑动;3次地震烈度的极震区长轴方向也是NWW;1967年河间6.3级地震之后5天的余震分布也是NWW方向。这和历史上5级地震分布方向一致。虽然没有浅表断层的对应,多种资料的相互验证表明沧州地区深部存在一条NWW向的隐伏断层,对于判别区内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大震前显示的地震震源机制趋于一致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造应力场的制约下强震孕育过程中特定阶段, 震源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大体一致, 根据这一特点, 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轴, B轴, 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3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a, 研究强震前应力场变化特征。 对2006年11月15日千岛岛弧MW8.3地震和2001年6月23日秘鲁MW8.4地震研究表明, 大震发生前孕震区一致性参数a比较低, 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差异较小, 说明这些前震受到了震源区应力场的统一作用, 而主震发生之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比较高, 说明后续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散乱, 表明背景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60.
近年来,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破坏性地震频发。通过地震现场的烈度考察和灾害调查等工作,迅速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烈度图,为地震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剖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烈度,发现其主要依据是居民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和以滑坡为主的其他次生山地灾害、峰值加速度等代表的强地面运动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而受发震构造、震源分布、破裂过程、震源机制等因素约束不强。另外的几次地震也存在类似问题,并且有的地震修订烈度图可能不利于使用,所有地震都没有烈度异常区(点),越来越近似于共焦点等间距椭圆,烈度图的科学性存在疑问。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烈度速报问题的认识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