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大同晚期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取层状介质中一点源位错模型,由计算综合地震图得到P、S各自最大振幅,通过其最大振幅比值与观测资料拟合的方式来确定震源机制。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较好地记录了大同地震序列的大量小震。经系统地查阅台网和周围其他台站1990-2002年的全部记录,读取垂直向的P、S最大振幅数据,反演计算得到620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些解的优势取向和华北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相同。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N、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3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发现在1991年和1999年发生的晚期强余震前2-8个月,一致性参数出现显著的下降。我们认为,这是具有短期预测意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42.
华北中北部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华北中北部地区27个地震震源谱的低频水平、拐角频率和25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具体方法是利用研究区的平均衰减模型对记录谱进行路径校正,然后假定每一个地震的ω^2模型,调整低频水平和拐角频率使所有台站场地响应的标准偏差最小,最后给出参与计算的每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17个基岩台中11个台的场地响应在1~20Hz范围内接近1,6个基岩台的场地响应部分频段放大或缩小3倍以上。8个井下摆台站的场地响应形态相同,表现为低频放大,高频部分迅速衰减。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为logM0=17.1 1.13ML,地震矩与震源半径的关系为logM0=19.4 0.0052r。  相似文献   
43.
苏鲁地区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及与地震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波纯波形拟合法以及T函数法反演了苏鲁地区壳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并利用长周期P波T函数反演得到了连云港和莱阳台下方800km深度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1)苏鲁地区大部分台站地壳表层及上地壳浅部速度偏高,分别对应高压、超高压物质和古老基底出露地区;(2)沿郯庐断裂带分布的台站均显示明显低速层,并具有北浅南深的特点;(3)连云港和莱阳台超深度反演结果显示两台均在150km深度下出现高速层,反映扬子板块的俯冲深度为100km以下,俯冲板片厚度在100km以上;板片拆离下沉深度甚至达到300km或者更深;(4)地震深度分布与低速层关系密切,沿郯庐断裂和烟台—五莲断裂的中小地震震源深度都比较深,有的甚至达到地壳的底部,反映这两条断裂目前切割深度都比较大,而且地幔物质相对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44.
陕西省数字地震台下方壳幔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广义反、透射系数的传递矩阵计算理论地震图,用快速模拟退火法搜索最佳模型,通过与地震台站实际记录的P波波形进行拟合对比,反演了陕西省13个数字地震台下方的P波速度结构。台站分布区域涉及到秦岭造山带、渭河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个构造区域。结果显示,3个构造区的地下速度结构差异明显,呈现了各自的构造特点。其中秦岭造山带上地壳乃至地表速度高,中下地壳出现多个低速层,可能与岩石脱水、构造滑脱带等有关;渭河盆地内上中地壳高低速度层交替出现,反映了断层活动在浅部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台有部分台站保持稳定的匀速构造。反映了古老地台地层稳定发展的特性,部分台站受到后期改造,低速层位增多。因为变化剧烈的台站分布在盆地的南部和西部。而且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区主应力场方向为近东西向,可以说秦岭北缘的断裂作用以及后来来自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是导致渭河盆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我们讨论了速度结构与强震、地震分布以及不同构造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对河北地区(含京、津)历史地震类型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建设中,根据历史地震类型的区域分布特征,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了当前地震类型的准实时快速判定与上网发布,为抗震求灾和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一个及时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6.
腾冲——勐海共轭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地震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腾冲一勐海地区地震破裂特征,结果认为:本区存在长400km,宽45km的地震构造带,它是由一条长400km,宽25km的NNW向右旋剪切带为主干和几条NE-NEE向左旋走滑断裂变切而成的共轭地震构造带.带内地震具有线性排列和统一的周期性活动.  相似文献   
47.
邢台地震群中的子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刁桂苓  王泽皋 《地震学报》1988,10(2):137-145
本文定义了子序列的概念,并对邢台地震群中的子序列做了多方面的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子序列之间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即前震、余震的频次逐渐减少,强震逐渐降低;序列类型由震群型向孤立型过渡;与估算的烈度相比,震中烈度偏低的幅度逐渐增大;震源机制趋于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述变化反映了邢台地震序列的衰减。   相似文献   
48.
2003年10月14日河北省地震学会在石家庄召开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张先康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第一形变中心前主任李延兴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天中研究员、李世愚研究员到会作学术报告。会议由河北省地震学会理事长罗兰格、副理事长刁桂苓主持。杨国保副局长代表河北省地震局对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1 陈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大华北地区地学研究计划(设想方案)”的报告他强调了科学计划…  相似文献   
49.
1996年川滇地区发生的一次应力转向事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凯英  马瑾  顾国华  刁桂苓 《地学前缘》2003,10(Z1):233-239
1994— 2 0 0 0年间川滇地区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结果显示 ,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以丽江—小金河断裂为界的分区特征 :丽江—小金河断裂以北地区 (北区 )存在双重力源应力场 ,而南部地区(南区 )应力方向单一 ;并发现北区在 1996年前后发生过一次应力场转向事件 ,转变前后的应力主轴方位分别对应双重力源的两个方向 ,反映了双重力源在北区随时间的相互作用。南区应力场较为平稳 ,在此期间几乎无变化。GPS测量结果显示 ,1998— 2 0 0 0年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新构造运动时期的累积位移相反 ,也表明了川滇北部地区应力场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50.
分析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8.9特大地震引起的区域应力场变动,对邻区其他主要潜在震源应变进程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亚洲地震活动的格局。从应力转移机制出发,分析大地震沿印澳-欧亚板块边界、印度洋海岭和相邻小板块边界迁移的可能性。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全球台网目录分析了该大地震引起的诱发前震(远余震)图像,推测未来几年亚洲等相邻地区大地震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带中段和东端,兴都库什-贝加尔地带及印度洋等地区。这类地区涉及中国西藏仲巴、墨脱,新疆乌什、喀什,以及云南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