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2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概述了2014年12月15~19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秋季大会,充分展示了此次大会上震磁研究的的新进展与新成果,讨论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震磁研究是地震预测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局部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变化含有震磁前兆信息,是研讨与预测区域地震活动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2.
<正>1研究背景地震孕育过程中,携带震源信息的一些中、小地震事件会随着区域应力场的不断增强,由随机无序分布到规则有序变化,可能成为地震预报中一种重要的中、短期地震前兆。目前震群与后续大震的相关性研究有2种,一种着重于单个震群序列,力求分析单个震群与强震孕育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另一种着重于从一定区域进行大范围尺度的众多震群总体特征出发,研究大震前震群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从总体上分析大震前震群的展布迁移特征,从而寻找其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考虑到震群活动与后续地震并非一一对应,这种对大面积震群活动时空变化的监测,有可能为中期尺度强震发生区域的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3.
<正>1研究背景岩石圈磁场能够反映地壳内部磁性矿物的分布情况,同时能够反映地壳内的地质结构、构造。青藏高原磁异常特征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根据康国发等(2011)的研究,一般情况下青藏高原腹地表现出分布范围宽广、平缓的弱磁异常,边缘地带磁异常强度陡升,邻区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磁异常特征与青藏高原腹地存在显著差异,从磁异常图上能够分辨青藏高原及周边一级构造的边界。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地区的磁异常特征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4.
55.
廖晓峰  冯丽丽  祁玉萍  李霞 《地震》2019,39(4):127-135
以西北地区甘青两省地磁资料为研究对象, 应用地磁极化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发现在2017年6月3日阿拉善5.0级地震前, 震中附近地磁台站同步出现了极化超阈值现象, 异常特征如下: ① 阿拉善5.0级地震前出现了3次极化值高值异常, 时间上反映地震的短期特征; ② 3次发生异常的台站数量逐次增加; ③ 3次异常的幅值逐渐增大; ④ 3次异常持续时间依次增大。 ⑤ 3次极化异常空间分布范围随地震的临近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6.
本文对2016年青海门源MS6.4地震之前震中周边前兆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5项定点前兆测项震前呈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300 km的范围内,其中形变类异常最先出现,之后以流体类异常为主,临震阶段以电磁类异常为主。震前前兆异常的演化在时空上具有阶段性和迁移性,震前异常出现时间随震中距的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α阶段为远源场前兆异常从震中向外围扩散的过程,异常主要出现在震前390—630天;β阶段为前兆异常大范围分布,主要出现在震前100—200天;γ阶段主要为近源场异常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57.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观测数据以及陕西省GPS观测网2001-2005年的5期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GAM IT/GLOBK软件对数据进行精密解算,获得了陕西省关中地区2001~2005年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以及关中地区内部彬县站点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并结合板块构造学原理进一步分析了关中及其邻区的地壳运动规律:①GPS技术用于地壳运动的监测是可行的;②相对于较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关中地区整体呈现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③关中地区中西部存在多处应力集中区,地壳的相对水平运动较为激烈;④关中地区中部泾灞隐伏断裂带附近地壳水平运动激烈,属潜在多震区。  相似文献   
58.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震前共和水温观测资料出现显著异常变化,震中距280 km,两套仪器水温异常形态表现为2021年2月28日—3月3日出现同步上升-下降转折变化,幅度分别为0.047~0.075℃、0.007~0.240℃,截止3月21日,两套观测曲线同步转平,与以往震例类似,异常结束62天后,发生玛多地震。通过不同时段的水化组分对比分析,讨论其差异性,认为:(1)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HCO_3·SO_4-Na,水-岩反应程度较弱;(2)Na-K-Mg三角图显示,水样点分布在异常出现后,部分平衡水区域与正常时段及震后水样的分布域差异性大。结果表明,异常出现后由于区域应力调整,导致地层中深部热水在向地表上升的过程中流经岩石地层时受到中等矿化的部分平衡水混入,使水体矿化度及水化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带入更多深部元素补给,结合异常形态及历史震例研究分析,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59.
冯丽丽  高孟潭  陈斌 《地震学报》2015,37(4):588-59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于2011—2012年合作开展了蒙古119个野外地磁测点的测量工作. 本文利用蒙古119个测点准确可靠的地磁数据, 分别加上9组边界点EMM2010模型计算值, 得到了蒙古2010.0年代地磁异常场的9个球冠谐和模型; 给出了地磁异常场北向分量ΔX、 东向分量ΔY和垂向分量ΔZ的等值线分布图, 并比较分析了这9个模型的异同; 同时计算了119个测点的地磁测量值与模型计算值之差的均方根误差σ, 以σ为指标来表征这9个模型的精度, 由此定量评价了边界点选取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当引入边界点能够提高模型精度, 而远离测区3°—5°的均匀边界点也能起到改善模型精度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建模时, 应当在计算区域边界引入适当的边界点, 以改善地磁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60.
2010.0年代蒙古地区地磁场曲面样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斌  袁洁浩  王雷  徐如刚  倪喆  顾左文  冯丽丽 《地球科学》2014,39(12):1927-1932
蒙古为我国的北方重要邻国, 其境内的西蒙古构造块体为我国主要地震带——南北地震带的主要北端构造.应用曲面样条(SP)方法, 对蒙古地区119个野外地磁测点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 获得2010.0年代蒙古地区地磁场空间分布, 并与EMM2010.0模型给出蒙古地区地磁场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曲面样条方法建立的蒙古地区地磁场模型与EMM给出的地磁场描述的蒙古地区各地磁要素的空间分布基本类似, 但在局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该差异在局部地区能达到±30'(I), ±60'(D), ±500 nT(H、F、X、Y、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