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在长江口开展的三个综合航次对河口生物硅组成、行为和收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生物硅主要是由植硅体、硅藻和海绵骨针三部分组成,其中植硅体有16种形态,在高混浊区对生物硅的贡献量为23%-83%。收支计算显示,长江输送的生物硅是河口区获取外部生物硅的主要途径,占河口生物硅总输入量的95%;维持河口生物硅水平的主要过程是初级生产(55 Gmol a-1)和沉积过程(46 Gmol a-1);初级生产所贡献的生物硅分别是长江生物硅输送量的2.3倍和河口区向外输送生物硅的63%。从河口区向东海和黄海输送的生物硅是26 Gmol a-1,与长江的生物硅输送量相当;河口区沉积的生物硅是向外输送量的1.7倍,在其中植硅体贡献了53%至88%的生物硅,表明河口是陆源生物硅汇的作用;反风化作用也是河口活性硅去除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显示植硅体是河口生物硅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在生物硅收支与循环中表现出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根据2013—2014年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史资料,对钱塘江河口活性磷酸盐(PO_4-P)的浓度、分布、历史趋势、磷限制及其与浮游植物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内PO_4-P的平均浓度在冬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和夏季较低。受咸淡水混合和沉积物再悬浮的共同影响,春季水体中整体上较高,其分布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特征;夏季的分布呈现从近岸向离岸海域逐渐上升的趋势;秋季的分布呈现沿岸高、离岸低的趋势;冬季总体上在研究海域中部相对较高,其他部分则相对较低。钱塘江河口PO_4-P浓度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都显著高于历史同期,明显受到持续增加的陆源输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河口浮游植物生长对PO_4-P浓度水平的影响有限(0.3%);钱塘江河口普遍较高的PO_4-P浓度和低的生物过滤器效应使其成为东海磷酸盐的重要来源区域,必然对邻近东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显著。研究海域内水体中的氮磷比(N/P)值总体较高(35~109),明显高于Redfield比值(N/P=16),表明该海域存在潜在性的磷限制。溶解无机氮(DIN)的输入和高N/P比值持续增加使该海区环境对PO_4-P浓度的变化格外敏感。与历史数据相比,研究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出现了蓝藻等非硅藻类生物,同时网采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较以往也有所降低,生物个体向小型化发展;DIN和PO_4-P浓度的不均衡增长以及营养盐结构的变化是引起浮游植物群落数量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夏季长江口外低氧区的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长江口外海域夏季低氧区的动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对长江口外低氧区典型月份历史资料以及该海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分析,揭示了长江口外海域低氧区北移、氧最低值波动下降和低氧区面积扩大的年代际变化趋势,阐明了低氧区的演变与富营养化以及海洋动力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对2006年夏半年(6-10月)低氧区的位置变化过...  相似文献   
24.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洋中营养盐陆源补充机制及其对浮游藻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动态,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海洋营养盐的浓度和组成,并导致近海浮游生态系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海域富营养化加剧,非硅藻类赤潮爆发次数明显增加.然而,筑坝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
钱塘江河口溶解硅的变化与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3年~2014年四个季度的调查资料,结合历史数据并采用数理分析与经验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了钱塘江河口溶解硅的分布、年代际变化和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受到河流冲淡水和东海海水混合的双重影响,溶解硅的分布与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与季节规律,其浓度在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与冬季较低。近些年来溶解硅的浓度呈降低趋势,较历史水平降低了12%~25%,硅氮比也有大幅度的降低,比值自1.25降低到0.52。钱塘江河口溶解硅浓度降低主要是由于东海低溶解硅浓度海水的稀释造成的,而浮游植物量对溶解硅浓度影响有限。另外,河口叶绿素a含量与历史数据相比也存在明显降低,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和种数都有显著下降;硅藻种类减少了近70%,并出现了绿藻、蓝藻和甲藻等非硅藻类生物,造成这几方面变化的原因很可大程度上与营养盐结构和浓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6.
硅元素是地球第二大组成元素,深刻影响着地表物质循环,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元素之一.从自然风化、生物过程和人类活动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表过程对硅产出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生物过程和人类活动在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分析指出,应着重开展生物参与下原生/次生硅酸盐矿物风化速率的研究,重视高等植物在区域硅循环中的作用;富营养化与筑坝对于河流硅的滞留都十分重要,因筑坝产生的水库清水下泄在中下游河道产生的潜在效应很可能对河口硅输入产生重要的影响.应采用地球化学示踪技术,加强这方面的定量研究、模型研究、过程研究以及系统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对流域地表过程的改变以及与筑坝、富营养化过程的联合作用,应进行深入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探索北极陆域真菌的多样性,进一步揭示其生态学角色,本研究对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自黄河站区附近的24份样品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样品涂布划线后共分离得到60株真菌,其中腐殖质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最多;对选取的28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真菌ITS区序列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4个纲,12个属,分别为散囊菌纲、粪壳菌纲、座囊菌纲和微藻菌纲,其中地丝霉属为优势类群。该结果表明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真菌物种多样性。通过对代表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探究了真菌多样性和土壤理化参数的相关性,其中有机碳氮及可溶性营养盐含量是影响北极土壤真菌多样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8.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整合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且可能引发潜在“磷消耗”问题,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意义上的磷限制要强,并进而产生深远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河流流域-近海环境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控制近海营养盐浓度、形态、分布和结构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近海氮与磷的滞留机制与效率,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营养盐结构失衡和磷消耗的耦合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等,最终制定中国入海河流与近海氮磷协同控制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