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11.
超级火山喷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区域地形地貌,引起全球性气候巨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宜居环境的严重威胁。因此,剖析地质历史上的超级火山喷发事件及其环境效应,将有助于我们预测和应对未来可能的超级火山喷发及其造成的自然灾难。本文从超级火山和超级喷发的定义入手,重点介绍超级火山喷发的固相和气相产物、如何鉴别地质历史上的超级火山喷发、以及超级火山喷发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由于最近一次超级火山喷发发生在2.6万年前的新西兰,人类文明并没有经历过超级火山喷发,科学家们主要通过二十世纪以来有记录的小型火山喷发、冰芯和年轮记录、火山-环境-气候模型等来推测、反演和模拟超级火山喷发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超级火山喷发产生的碎屑熔岩流和岩浆房塌陷产生的破火山口给周边地区环境造成直接的摧毁;进入平流层的火山气体经过物理化学变化形成气溶胶,有效的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导致长达数年的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和降水减少。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数值模拟和推演,但超级火山喷发的影响仍然是难以估计的。特别是超级火山喷发发生的季节和地点会带来不同的火山-海洋-大气-植被耦合效应,导致不同规模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未来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12.
在大量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松南地区深部层位以富气为特征,烃类气成藏阶段为登二段沉积期及早白垩纪晚期;浅部层位以富油为特征,油气成藏阶段主要集中于明水组沉积末期至古近纪早期;盆地中CO2气主要富集于营城组及泉头组(三、四段),储量丰富且以幔源成因为主,其形成与晚中新世后期火山活动有关;深层与浅层油气成藏时间均早于幔源CO2充注。与深部层位相比,松辽盆地南部浅层具备更完善的幔源CO2充注成因次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可视其为常规油气资源再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213.
不同于具有相对稳定构造-沉积背景海相盆地的层序构型,陆相盆地的层序构型具有多样性.针对陆相盆地具有局限、封闭、类型多样、控制因素多变、多物源、古地貌差异大等典型特征,提出"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的观点."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是指不同类型陆相盆地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层序构型、沉积充填样式,构成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该体系包含经典层序构型和特征性层序构型两大类,在系统总结不同类型陆相盆地经典层序构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断陷盆地非同步叠加、迁移型、陆内克拉通盆地"溯源退积"等多种新的特征性层序构型,补充、丰富了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反映了陆相盆地沉积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可以将不同类型陆相盆地所发育的不同层序构型纳入到一个统一体系,有利于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系统化,丰富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14.
重庆某高速公路边坡因岩层裂隙切割、岩体差异风化、岩体卸荷等原因,形成陡崖和危岩。陡崖上发育的危岩崩塌方向均为线路所在方向,严重影响线路安全,因此合理设置防护措施十分必要。由于落石属于概率事件,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所以其冲击动能、弹跳高度以及拦石网受到落石冲击时,拦石网与防护对象之间的安全距离难以准确确定。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并利用rockfall软件对岩崩落石进行稳定性分析,设定危岩体的碰撞恢复系数、坡面摩擦角度和坡面粗糙度等参数,获得边坡潜在的落石坠落轨迹,为被动防护网的设计防护等级、高度和安装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5.
地震沉积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沉积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刻画薄层砂体、表征储集层和预测岩性圈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表述地震沉积学发展简史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沉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流程;在建立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重点阐述了90°相移、分频处理与频谱分解、属性优选、地层切片、地球物理反演、地震岩性解释和RGB(红色、绿色、蓝色)地震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关键技术以及地震沉积相实例分析。认为中国地震沉积学应该围绕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开展油气勘探阶段地震地貌学(地震沉积相模式)和复杂(多样)地震岩性学综合研究,在油气开发阶段,充分利用RGB地震属性融合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开展多种成因类型砂体构型和储集层定量表征研究。综合研究表明,地震沉积学是沉积地质学发展的新航程。  相似文献   
216.
由于储层质量好、非均质性弱、成藏条件优越,深水沉积中的块状砂岩常常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相对具有各种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的其他砂岩而言,块状砂岩的成因判识难度更大。因此,对块状砂岩成因机制的研究,直接影响了其沉积过程的认识,制约了其沉积模式、储层预测地质模型的重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县三水河剖面中发育的晚三叠世中层—巨厚层块状砂岩,利用高密度岩石样品的岩石薄片和激光粒度分析,对块状砂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其垂向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块状砂岩为长石岩屑质极细砂—细砂岩,内部偶含漂浮状灰黑色、红褐色泥砾,底部发育球枕、沟模等沉积构造;2)块状砂岩之间及其与交错层理砂岩层之间夹薄层—极薄层灰黑色泥岩、油页岩,二者间突变接触常见;3)岩石薄片中碎屑颗粒分选差,呈棱角—次棱角状,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4)粒度组成上,跳跃组分与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显示底床载荷与悬浮载荷同时存在且贡献相当;5)其偏度与浊流沉积相似,但其分选略差于浊流沉积,与三角洲沉积相差更远;6)垂向上,块状砂岩内部存在多期分米级复合韵律,厚度范围为10~30 cm。综合研究区地质背景、沉积构造、微观显微结构、粒度组成及其搬运过程、沉积分异解释结果,认为该剖面块状砂岩为洪水成因的异重流沉积。该研究丰富了对深水块状砂岩成因的理解,深化了异重流沉积块状砂岩结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异重流沉积的判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17.
唐山丰南M4.1级地震强震记录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0年4月9日唐山丰南发生M4.1级地震,津冀地区共有36个强震台站获取到强震记录,记录的最大加速度为58.92cm/s2,通过对比强震记录的峰值,发现该地震竖向峰值比水平向大,在三个分量上加速度傅氏谱谱型以多峰为主。通过对强震记录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反应谱高频成分衰减快于低频成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比值与常规认为的1/2—2/3差别较大。通过对本次强震动记录反应谱标定并结合唐山地区3.5级以上地震记录,获得唐山地区土层场地反应谱谱型参数。  相似文献   
218.
采用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提供的月地表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全球年平均及冬季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发现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半干旱区冬季快速增温。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研究了北美和欧亚大陆冬季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差异,并讨论北美和欧亚大陆冬季快速增温对地表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美大陆南部微弱变湿,加拿大北极群岛变湿明显,而在北美大陆的中西部有明显的变干趋势;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在冬季有一定的变干趋势,其中尤以西欧南部,中国华北、东北,蒙古中北、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变干最为显著。但北美和欧亚大陆1950-2008年冬季降水并无显著变化趋势,地表干湿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增温最为快速的地区。  相似文献   
219.
基于卫星轨道扰动理论的重力反演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充分利用低轨重力卫星的高精度观测数据,根据卫星轨道的扰动理论,导出了应用卫星轨道与星间距离观测值联合反演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算法.该算法的实质是将牛顿运动方程在卫星轨道处进行展开,转化为第二类Volterra积分方程,并采用基于移动窗口的9次多项式内插公式进行数值求解.给出了该算法的观测方程,用QR分解法消去局部参数矩阵,最后采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求解法方程.利用GRACE卫星2008-01-01~2008-08-01时间段内的轨道及星间距离观测数据,解算了120阶次的地球重力场模型SWJTU-GRACE01S,该模型在120阶处的阶方差为1.58×10-8,大地水准面差距累计误差为22.29 cm,与美国GPS水准网比较的标准差为0.793 m,结果表明:SWJTU-GRACE01S模型精度介于EIGEN-GRACE01S与EIGEN-GRACE02S模型之间,从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20.
本文着重介绍渭南市潜水水流数值模型参数识别中所遇到的三个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这对平原区潜水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具有较普遍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