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大陆及其分区余震序列b值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研究1966—1999年中国大陆及其分区的浅源主震型序列余震强度分布b值的统计特征。对于中国大陆整体而言,88个震例样本的b值平均为0.73±0.19。进一步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个分区:西北地区(29个震例样本)、西南地区(29个震例样本)、华北地区(25个震例样本)和华南地区(5个震例样本)。选取样本多的前三者作为本文研究区。它们的b值平均()分别为0.62±0.17、0.86±0.17和0.69±0.14。根据平均值之间差异显著性的Z检验,研究分区之间b值平均在90%以上的显著性水平上的差别是明显的。该文还对比研究了不同板块构造背景的中国大陆(88个震例样本,=0.73±0.19)、美国南加洲(39个震例样本,=1.06±0.26)和日本地区(57个震例样本,=0.85±0.26)之间,浅源余震序列b值平均的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92.
傅征祥  丁香  王晓青 《地震》2006,26(1):35-39
应用多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 研究2006~2020年间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频次及其概率, 以及最大震级的预测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2006~2020年间大陆发生7.0~7.9级和7.5~7.9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1.00, 发生8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0.67, 或者说其间肯定会发生7级大地震, 而发生10次7.0~7.9级和1次7.5~7.9级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若按超过概率水平0.10而论, 发生7.0~7.9级地震最少发生 8次, 最多发生 12次; 发生7.5~7.9级地震为1~4次, 发生1~2次8.0~8.9级大地震可能性最大。 202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最大地震的震级可能为7.5~7.9级。 不排除发生 8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3.
中长期时空增益综合预测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中长期地震时空增益综合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单项预测方法的信度评价方法,给出了概率增益与预测效能评分R值的关系,并对R值评分法进行了推广.以华北地区为试点,研究了不同地震活动期与活动幕的时间概率增益、活断层的空间概率增益和以垂直形变为代表的时空联合的概率增益,并采用中长期地震时空增益综合预测模型,对华北北部地区的综合概率增益进行了示例性预测.   相似文献   
94.
亚洲是全球地震活动,特别是浅源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抗御地震的能力偏低,导致地震灾害十分严重。本文采用最大似然法,据亚洲9个国家历史上因各次地震死亡的人口资料,计算得到了各国不同时期因地震造成不同死亡度的概率曲线;另外,由各国每1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拟合得到各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将历史上因各次强震的死亡人数归一到2010年人口的死亡数字,并以此数据给出了各国在考虑了人口增长情况下的因震人口损失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5.
96.
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1997,17(3):232-240
通过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0 ̄2005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近几年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的对比研究。对这一方法及其实际预测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6年7月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继续处于1988年底以来的新一轮地震活跃阶段,中国东部地震发生概率继续增加,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地震带和右江地震带有可能发生6  相似文献   
97.
活断层分段特征的研究是当前活断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配合活断层分段性的研究,尝试研究不同活断层段落上的地壳波速比是否存在分段性的特征,文中主要对华北地区山西和燕山断裂带分区域进行了波速比平均值的测定和差异对比。  相似文献   
98.
中强地震前地震频次-震级关系式拟合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著名的Gutenberg-Richter(以下简写成G-R)地震频次-震级统计关系式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108°E以东)部分Ms≥5.0中强地震前一定时空尺度内中小地震频次与震级线性拟合优度(线性相关系数r)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利用中强地震前震中区一定范围内的中小地震进行G-R关系式拟合时,其线性拟合优度在地震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其变化特点是: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期,震源区及其附近中小地震的发生在能级上分配均匀,线性拟合优度接近1;随着中强地震的临近,该区中小地震在能级上的分配存在着较显著的不均匀现象,表现为线性拟合优度明显下降。这种拟合优度的异常变化具有中期异常性质,有可能为中强地震的中期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大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聚散及其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初步讨论了中国八次大地震(M_s≥7.0)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过程。在这些大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Ⅰ)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远震源区内;(Ⅱ)活动迁移集中到震源区及近震源区内,接着,大地震发生;(Ⅲ)大地震发生之后,特别是早期强余震活动期过后,区域地震活动逐渐扩散到远震源区中去,扩散地点往往是(Ⅰ)阶段中不甚活动的地点。此外,(Ⅱ)阶段中区域地震活动的持续时间,以及(Ⅲ)阶段中地震活动开始向远震源区扩散的时间似乎和大震震级的大小无关。 最后,尝试应用地震包体理论和大震后区域应力场调整的研究结果去理解上述大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的聚散过程。 研究大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的特征,是探讨地壳地震的物理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石田和金森博雄曾详细评述过强震前地震平静、前兆震群和地震簇集的图象。邱群等注意到唐山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向未来震源区及其附近集中迁移的现象。作者曾指出过我国八次七级以上大地震前皆显示出区域地震活动的迁移过程。大地震发生之后,茂木曾研究过余震活动在震源区内扩散的特征。苏联卡托克曾报导过强震后区域地震活动沿断裂扩散的现象。本文将讨论大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集中和扩散的过程和特征,并应用地震包体理论和应力调整的研究结果,去  相似文献   
100.
郝平  刘杰  韩竹军  傅征祥 《地震》2006,26(3):26-36
印尼8.7级地震发生后,在不到2个月时间内,在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3次后续中强地震(2004年12月26日云南双柏MS5.1地震、2005年1月26日云南思茅MS5.1地震、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MS6.2地震),印尼地震和这3次后续地震是否存在触发关系?计算了印尼地震在3次后续地震破裂面上的动库仑应力变化和静库仑应力变化。静应力变化量小,低于一般认为的触发阈值(0.01 MPa);动应力变化峰值为10-1MPa,可能是这3次后续地震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