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1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篇 |
大气科学 | 62篇 |
地球物理 | 67篇 |
地质学 | 317篇 |
海洋学 | 43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101篇 |
自然地理 | 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74.
近年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拥有优美自然景观和优秀文化遗产的地区的政府和公众渴望把自己家乡的骄傲推向全世界,铭刻在《世界遗产名录》上。如今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已由前几年的10多个增加到27个,国内除台、港、澳外,大部分省市 相似文献
75.
安太堡矿区11号煤层的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洗选洁净潜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安太堡矿区11号煤层刻槽样品及其选煤厂系列样品中硫等42种元素的测试分析, 研究了这些元素在煤层中的垂向分布特征、在洗选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分异行为以及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 结果表明: 11号煤层中As, Fe和S等元素含量向顶部增高, 靠近顶板的分层中高岭石向伊利石、蒙脱石转变与成煤环境在泥炭化作用后期受到海水入侵有关; 元素的载体矿物主要为高岭石、黄铁矿、蒙脱石、伊利石等; 煤中Fe, As, Pb, Mn, Cs, Co和Ni等元素有较强的硫化物矿物亲和性, Mo, V, Nb, Hf, REE和Ta等元素赋存主要与高岭石有关, Mg, Al等元素赋存与后生的蒙脱石有关, Rb, Cr, Ba, Cu, K和Hg等元素赋存主要与后生的伊利石有关; 物理洗选除了能降低煤中硫分与灰分, 也能降低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 基本或部分以有机相赋存的元素Be, U, Sb, W, Br, Se, P的脱除率较低, Mg, Mn, Hg, Fe, As, K, Al, Cs和Cr等主要以大颗粒或与后生矿物有关的元素脱除率高; 元素在煤中的垂向分布特征控制其在洗选过程中的分异行为. 相似文献
76.
7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导向的人地协调战略的日益显现,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战略转型,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既是深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土地科学前沿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8.
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开发引起的水文情势、泥沙和水环境变化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选取了该河干流境内外8个关键河段的底沙进行采样,并进行5种重金属元素(锌Zn、铅Pb、铜Cu、铬Cr、砷As)含量实验测试,分析了该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运用沉积学原理,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污染的情况.结果显示:1.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中Zn、Pb、As在上游中国境内澜沧江底沙中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1.43 mg/kg、41.85 mg/kg、21.84 mg/kg,均大于其在下游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平均含量,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8.17 mg/kg、28.22 mg/kg、14.97mg/kg;Cr在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含量的平均值为418.86mg/kg,大于境内上游澜沧江底沙中的平均含量42.19 mg/kg,且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采样点,其含量分别为762.93 mg/kg、422.9 mg/kg;Cu除在戛旧和界碑含量较小分别为11.7 mg/kg、7 mg/kg外,在上下游其他采样点的含量分布变化不明显.2.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在上游中国境内Zn、Pb、As有污染,其中Pb、As的污染较Zn严重.在下游中国境外Cr污染较严重,其污染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两个采样点,As在巴色采样点也出现了轻微污染.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单一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较小,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属于轻微污染.由此可见澜沧江-湄公河境内局部河段因地球化学背景或矿产开采致使的水体和底沙重金属污染,沿程经水体稀释和水库淤积后,尚未出现污染的跨境迁移现象.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干流上对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空缺,为澜沧江流域资源开发的评价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从沉积特征研究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地体的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及其邻区划分为14个地体,分属扬子-华南、华北-柴达木、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4个板块,其间为规模不等的洋盆所分隔.从中元古代以来,上述板块经历了开裂到碰撞、拼合的复杂过程.主要的事件包括:早古生代时期祁连小洋盆的闭合、柴达木-祁连重新和华北拼合;石板井-小黄山洋盆闭合,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拼合;晚古生代时期阿尔金洋盆和古亚洲洋闭合,柴达木-华北、塔里木-准噶尔和西伯利亚拼合成一个完整陆块;中新生代时期,除了受南侧特提斯洋盆活动及陆块碰撞的影响以外,一系列陆相盆地沉积、陆内构造变动及青藏高原隆升成为该区构造演化中的主要事件. 相似文献
80.
田湾金矿成矿带中 ,成矿流体同位素组成的复杂性 ,反映了成矿流体是多源的。石英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 ,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混合。碳、氧同位素(δ13 C和δ18O)组成表明 ,既有沉积围岩中的碳 ,也有深部来源的碳 ,具有混合来源特征。成矿带内δ3 4S波动于 0‰~ 10‰之间 ,变化不大 ,具有深部来源硫的特征。大发沟矿段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 ,具有深、浅多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