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乌鲁木齐河源冬季积雪淋溶作用的实验结果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乌鲁木齐河源冬季积雪样品的对比淋溶实验结果表明 ,积雪最初融水中发生离子富集现象 ,尤其对于经过多次融冻循环的积雪样品 ,Cl-,NO-3 和SO2 -4 的最大浓缩系数可分别高达 2 .7,4.0和4.5 ,因此有理由认为积雪融化是产生淋溶现象的先决条件 ,但发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积雪内不同离子成分的存在位置有所差异 ,并且融 -冻循环过程可增强积雪的淋溶作用程度及其淋溶择优性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南玉龙雪山丽江冷杉年轮晚材纤维素氧同位素 (δ18O) 的分析,建立了1902-2004时段年分辨率的树轮δ18O序列。将所得序列与相邻的丽江市气象站记录的气候资料对比,分析了树轮δ18O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丽江冷杉年轮晚材中的δ18O与其生长季气候因子密切相关。主要与季风期 (8-10月) 的降水和相对湿度、6-10月总云量、5-6月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尤其和总云量相关性最高 (r = -0.45,P = 0.01)。同时,树轮δ18O年际变化与南亚季风指数、东亚夏季风指数呈反相关关系,并与1-5月南方涛动指数负相关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天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钻孔温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8月在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海拔4 518 m处钻取了两根透底冰芯,对其中60 m的Core1冰芯钻孔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进行了温度测量,初步揭示了该处冰川的温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最低冰层温度-8.27℃出现在50 m深度处,这个深度在同类冰川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冰床底部的温度为-8.16℃,远低于压力融点.庙儿沟平顶冰川冰温的上述分布特征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其独特性.这种温度分布特征,对冰芯记录过程较为有利,为恢复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记录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姚檀栋;秦大河;徐柏青;杨梅学;段克勤;王宁练;王有清;侯书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3):099-103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d18O)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化幅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利用4支冰芯记录恢复的青藏高原千年气温曲线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世纪,期间经历了3个暖期和冷期;14世纪和16世纪是相对冷期,15世纪和17世纪是相对暖期,17世纪末至1920 A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以后快速升温至今,目前为过去1000 a来最暖期。青藏高原过去1000 a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80.36 m冰芯δ 18O记录的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80.36 m冰芯δ 18O记录与喜马拉雅山南、北坡气象资料和北半球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表明, 该冰芯δ 18O基本上不反映年际温度的变化, 但冰芯δ 18O与净积累量具有负相关关系, 这是该地区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中δ 18O“降水量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 东绒布冰芯δ 18O的变化可作为印度季风活动强弱变化的替代指标. 在季风活动强盛阶段, 冰芯中δ 18O平均值较低; 在季风活动衰弱阶段, 冰芯中δ 18O平均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阿尔泰山蒙赫海尔汗冰川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水汽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10年6月下旬于阿尔泰山蒙赫海尔汗冰川北支采集的新降雪、再冻结冰、冰雪融水、河水及雪坑样品中δ18O和δD的测定以及过量氘的计算, 利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 对研究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水汽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新雪、再冻结冰以及河水样品中δ18O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反高度效应”特征, 这是降雪过程中不同海拔高度水汽来源的差异造成的; 不同水体样品中均有较高的过量氘, 说明内陆再循环水汽长期对研究区的降水产生显著影响. 进一步分析表明, 影响研究区降水的内陆再循环水汽主要来自于西西伯利亚平原湿地和沼泽的蒸散发.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南极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然而其区域内的观测站点稀疏且缺乏较长的时间序列,限制了人们对南极气候变化机制的分析与理解。Polar WRF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极地区域气候模型之一,有力弥补了观测资料不足的缺陷,然而模式存在误差,在应用之前有必要对其定量评估。本文利用Polar WRF3.9.1对2004-2013年南极冰盖2m气温、10m风速和地表气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28个气象站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气温的模拟值在东南极沿岸偏低,在内陆偏高,在南极半岛既存在冷偏差也存在暖偏差,而对风速和气压的模拟整体呈高估。而从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的空间分布来看,模式对气温和气压的模拟结果在东南极沿岸的精度高于内陆和南极半岛,而风速则在内陆的精度要高于沿岸地区。但总体来说模拟效果较为理想,在2004-2013年间气温、风速、气压的模拟值的变化趋势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相同。模式模拟的年平均2m气温和近地面气压在所有站点都通过了α=0.1的显著性检验,季节误差和月误差整体较小,且所有月份的相关系数都分别大于0.90与0.79。模式对10m风速的模拟精度要略低,部分沿岸站点的年平均误差超过了7.5m·s^(-1),但整体而言其在四季和各个月份的相关性均大于0.5且误差小于4.5m·s^(-1)。虽然Polar WRF作为天气模式,但在模拟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方面仍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河源冬季积雪淋淀粉和的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河源冬季积雪样品的对比淋溶实验结果表明,积雪最初融水中发生离子富集现象,尤其对于经过多次融冻循环的积雪样品,Cl^,NO^-3和SO^2-4的最大浓缩系数可分别高达2.7,4.0和4.5,因此有理 为积雪融化是产生淋溶现象的先决条件,但发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积雪内不同离子成分的存在位置有所差异,并且融-冻循环过程可增强积雪的淋溶作用程度及其淋溶择优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典型渗浸带内同一位置先后获取的一个3.0m和一个2.3m雪坑化学剖面的比较,发现沉积后过程不仅能够改变雪层的原始峰谷位置,且能导致不同种类化学记录间的位相差异,在利用高消融地区冰芯记录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时,有必要排除沉积后 作用对雪层原始化学记录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pH和电导率记录的现代环境过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根据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的一个完整年周期的大气降水样品、1号冰川连续雪坑样品及浅冰芯样品的pH和电导率资料,初步探讨冰芯pH和电导率记录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水沉积后的粒雪化过程和成冰作用过程中样品的pH和电导率有较大的变化。但两者之间仍基本保持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消融率较大和融水渗浸作用较强的内陆地区。仍可以根据冰芯的pH和电导率记录合理地区地反演沉积时的大气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