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17篇 |
地质学 | 205篇 |
海洋学 | 18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重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厚度达5737.5m的新生代沉积.本文根据遍布整个盆地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观察点资料,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开展沉积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古水流变化综合对比研究,将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约56Ma至约16Ma)划分为7个演化阶段,其中在30Ma至约23Ma期间盆地经历抬升变形,没有沉积作用发生.结果显示,前6个阶段(约56Ma至30Ma),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北、向东迁移,盆地南缘和西缘的构造逆冲作用逐步加强,而且在晚渐新世发生强烈南北向地壳缩短,反映青藏高原腹地早期隆升过程是依靠南北向地壳缩短和北东向逆冲扩展作用来实现的.在早中新世(约23Ma至约16Ma),盆地沉积物遭受低度变形,表明此期间高原以差异隆升为主. 相似文献
73.
74.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为楔形沉积体;在垂向上,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上部构造层序以磨拉石建造为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充填序列;盆地具双物源和双古流向体制,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具有不一致,显示其为金沙江缝合带南侧的周缘前陆盆地,从而确定了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与金沙江缝合带的成因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在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和确定的蛇绿岩的最小年龄和碰撞型花岗岩的年龄,本文根据下部构造层序复理石的年龄、前缘隆起的形成年龄、冲断带隆升成为地貌高地的年龄、下部不整合面的时代和前缘隆起型碳酸岩缓坡的形成时间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下限,根据上部构造层序磨拉石的年龄、上部不整合面的年龄、花岗岩和构造碎裂岩成为物源的年龄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表明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事件为卡尼克期与诺利克期之间,最终碰撞事件介于诺利克期与瑞替克期之间. 相似文献
75.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保存着丰富的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通过对早渐新世雅西措群中下部350m厚沉积的沉积学、旋回地层学、古地磁学和粘土矿物学分析,揭示可可西里地区在早渐新世31.30~30.35Ma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可可西里地区在早渐新世气候条件总体上寒冷干旱,可能是受渐新世最早期全球变冷变干气候事件的影响。其中,31.05~30.75 Ma期间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构造活动强烈;31.30~31.05和30.75~30.35 Ma期间气候寒冷干旱,构造活动相对较弱。而且,高分辨率古气候变化记录的频谱分析显示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天文周期,表明可可西里地区早渐新世气候变化既受构造作用控制,也受地球轨道周期性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76.
在1997年进行超新星巡天时,北京天台发现了四颗处于极大期的激变变星,本给出了它们的位置,观测参数以及证认图的光谱图。 相似文献
77.
基于最新的高分辨率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单道地震和多道地震剖面数据,对南海北部陆坡一统峡谷群9条峡谷的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峡谷群自陆坡向深海盆方向呈聚敛型,横断面主要呈“V”型,谷壁对称发育,坡度较陡; 研究区海底地层受多条断裂控制,呈典型阶梯状发育,海底断陷、重力滑塌面和小型滑坡体等海底不稳定地质灾害高度发育,说明峡谷群海底环境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研究区海底峡谷群地貌演化过程中,西沙海槽区域沉降等新生代构造运动控制着峡谷群地貌格局的形成; 来自北部陆架的充足沉积碎屑物质的输入往往伴随着高密度浊流、海底滑坡、坍塌等海底灾害的发生,控制着峡谷群的进一步发育; 相对海平面变化直接改变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为陆源碎屑物质的搬运提供了更加直接的通道,这也是诱发陆坡海底失稳、塑造峡谷群地貌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8.
79.
80.
扬子地台东南大陆边缘上震旦统硅质岩的超微组构及其成因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以及X射线衍射和能谱分析,在层状硅质岩中鉴定出最古老的海绵骨针和放射虫化石,提出古菌藻类微生物活动在硅质沉淀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形状奇特的石英单晶和集合体,生物成因的单晶常呈球状、杆棒状、板状、胶粒状和晶粒状,最常见的集合体是由密集分布的球形石英构成的莓群,被认为是典型的细菌成因。其它蜂巢状,双联球状、链球状和球状集合体可能是藻类细胞硅化的结果,它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