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2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4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5篇 |
大气科学 | 283篇 |
地球物理 | 236篇 |
地质学 | 902篇 |
海洋学 | 122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15篇 |
自然地理 | 1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东海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变质橄榄岩及其原岩和成因类型的判别——以PP1孔和PP3孔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全球地幔橄榄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于判别HP-UHP变质带中变质橄榄岩原岩及其成因类型的判别图解.该图主要由镁铁总量MgO+(%)和一个参数m+f/si比值构成.另用Al2O3和CaO分别与MgO+(%)制成两个辅助图解,以示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之间在Al2O3和CaO含量上的分界.通过原岩判别结果和研究表明,PP3孔和PP1孔两者在变质组合、原岩成因类型、地球化学和变质条件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重大差异.分别代表来自两种极端的地球化学类型和两种不同大地构造环境的UHP变质体.PP3钻孔以Ol+Gt+Cpx+Opx+Sp为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的含石榴石纯橄岩,其原岩系来自地幔残余成因的方辉橄榄岩遭受UHP变质作用的产物,它以成分高度均一,富Mg(Mg'=92),极端亏损不相容元素REE(∑REE<1×10-6可称为超亏损型)为特征.在变质相中仍保留原岩的残余矿物铬尖晶石(Sp),其成分显示蛇绿岩地幔橄榄岩的成分趋势.并出现以Gt和Sp共存相为特征的变质相.据实验结果(klemme,2004)表明该共存相的稳定域的P-T条件Cr-Sp可达7Gpa,T1400℃,即形成于200km的地幔深度.综合研究显示该孔变质橄榄岩原岩(方辉橄榄岩)具有大洋岩石圈地幔残余成因的某些印记,而不是同深度原生地幔岩相转变的产物.PP1孔变质橄榄岩是由无水矿物相(Ol+Opx+Cpx+Gt)+含水矿物相(Phl±Chu)组成的石榴石橄榄岩杂岩,其原岩来自两种不同成因的超镁铁岩系列:一为具地幔成因的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系列(可能相当于地幔楔中的Al型橄榄岩),另一部分(少数)来自具岩浆成因的超镁铁岩系列(纯橄岩-异剥橄榄岩-辉石岩组合,可能相当于A2型橄榄岩).该套变质橄榄岩,以成分高度不均一,极端富集REE(∑REE平均>20×10-6可称为超富集型)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Ba、Rb)为特征.这种异常现象并不反映其原岩原有的地球化学特征,它可能是由于在俯冲过程中受到陆壳物质的污染,或壳-幔相互作用所致.据该孔变质相中缺乏Sp相,而以Gt为标志的变质相的事实,推断其形成的压力条件应>7Gpa, 即形成的深度应大于200km.上述研究表明在苏鲁UHP变质带中,不仅有来自大陆地幔楔中的地幔残余的UHP变质体,而且首次提出有可能来自大陆俯冲前锋具大洋岩石圈地幔性质的(蛇绿岩型地幔残片)变质体存在,这对揭示该区UHP变质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2.
由山西、河南、辽宁、四川和上海五省市倡议,并得到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的支持,地震系统各研究单位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会于1988年6月24日,在山西省繁峙县砂河宣告成立.国家地震局及其所属研究单位和各省、市地震部门、有关相邻学科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12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由山西省地震局局长孙国学、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郭世淇主持.丁国瑜、谢毓寿、郭增建、时振梁、李玉 相似文献
153.
地球总水量的绝大部分储存于海洋中,淡水所占的比重很小,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好淡水资源,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地球水储量、陆地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现状及其展望,世界各国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各项用水状况及今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用水量日益增加,水的供需矛盾突出,必须提出解决供需矛盾的对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全面观划、节流开源、防治污染,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4.
155.
156.
一、引言花椒生长分布区域虽然很广,但只有气候干热、光照丰富的地区,才生长好、产量高、品质优。比如陇南地区的白龙江、白水江及西汉水干热河谷地区,所产“大红袍”花椒颗粒大、果皮鲜红,味道麻辣,味气浓香,是陇南的一种名优土特产品。为了探讨花椒的生态习性,我们调查分析了花椒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一、引言花椒生长分布区域虽然很广,但只有气候干热、光照丰富的地区,才生长好、产量高、品质优。比如陇南地区的白龙江、白水江及西汉水干热河谷地区,所产“大红袍”花椒颗粒大、果皮鲜红,味道麻辣,味气浓香,是陇南的一种名优土特产品。为了探讨花椒的生态习性,我们调查分析了花椒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二、花椒生长与气象条件陇南普遍种植的“大红袍”花椒,一般在3月中、下旬发芽展叶,4—5月初开花,7—8月初成熟,全生育期120—130天。1、温度条件花椒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气温为11—15℃。同大多数落叶果树一样,春季气温回升到5℃时,树芽开始萌动,3月下旬至4月初叶芽展开;花椒现蕾期和开花期分别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和13℃初日吻合(表1)。从表1看出,1990年陇南8个县的花椒现蕾、开花期与气温稳定通过10℃、13℃初日仅相差1—4天。花椒着色成熟期是影响品质优劣的关键期,此期的温度与果实着色成熟有密切关系,一般要求气温在18—20℃以上。分析花椒着色成熟期(大红袍花椒在7月份成熟)的温度条件与品质的关系(表2)可知,花椒着色成熟期(7月份)平均气温24—25℃,夜间温度(平均最低气温)20—21℃,果实着色成熟好,果皮颜色鲜红,味气浓香,味道麻辣。武都,文县昼温和夜温适宜,花椒品质最优。2、光照条件喜光是花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尤其7—8月着色成熟期,需天气晴朗,光照充足,果皮方能着色好。一般花椒全生育期,特别是着色成熟期,日照时数愈多品质愈好。同时,我们在考察陇南儿个花椒重点产区时发现,除武都洛塘区外,一般在干热的文县临江、岩昌沙湾、西和大桥等地,都处在山高谷深的山坳之中,地形小气候条件好,说明花椒着色成熟除与日照长短有关外,还与光照强度、光质有关。3、降水量和干湿度花椒适宜生长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在年降水量400毫米地区亦生长正常。一生中前期和中期需水较多,在5—6月开花至幼果生长期,如遇较重的春末初夏旱,会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同时椒芽等病虫害也会大量发生。但到着色成熟期则要求多晴朗天气,有利着色成熟和提高品质。再者花椒侧根生长快,水平根系发达,吸水耐旱力强,一般不会因轻旱而枯死。比如武都、文县白龙江及白水江半山地带,土壤相对湿度常年在40—60%以上,有时出现低于40%的重旱,花椒树不仅生长多且品质也好。花椒喜干燥气候,空气相对湿度较小的地区或年份,利于着色成熟。湿度过大,着色不好,果皮暗红,多小褐斑点,品质较差。从表3(略)看出,武都、文县历年3—7月平均相对湿度58—65%,花椒品质最佳。其余各地相对湿度的大小也基本上与花椒品质优劣相一致。三、小结1、在年平均气温11—15℃地区均适宜花椒生长,气温稳定上升到10℃、13°C 时花椒进入现蕾期和开花期。7月份月平均气温24—25℃,夜温20—21℃适宜花椒着色成熟。2、花椒喜光不仅表现在光照时数的多寡上,还与光强、光质有关。3、花椒耐旱力较强,在半干旱地区尤宜生长。4、优质花椒产区的气象条件是干热匹配,光照丰富。致谢:参加调查的有陇南九县气象局和舟曲气象站的部分同志。本文在余优森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在此一并感谢。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某岩溶型铀矿床内发育大量岩溶堆积物——主要为角砾岩、含角砾泥岩等。过去人们将这些岩石归结为构造成因,然而,宏观和微观上均未见构造破碎现象,而细微沉积特点和岩溶现象却十分明显,显然是沉积成因的。现将其主要特征简介如下: 某岩溶型铀矿床位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拗陷带中部; 相似文献
160.
利用浚县1963-1997年降水资料,分析了浚县35年来年降水量以及春、夏、秋、冬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降水有增加趋势且降水百分率呈波动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减少、降水百分率呈波动变化且较稳定,秋季降水减少且降水百分率波动较大,冬季降水有增加趋势且降水百分率波动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