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北极Svalbard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回顾了Svalbard地区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研究的历史,总结了该区域自1950年代以来冰川物质平衡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冰川净平衡、冬季积累和夏季消融没有明显长期变化趋势,净平衡一般为负值,导致冰体不断地缩减;2)冰川冬季积累年际波动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夏季消融年际波动较大,但没有融化增加的迹象;3)面积/海拔高度分布的不同导致了各冰川物质平衡的差异,面积较小(<10 km2)、海拔较低(<500 m)的冰川持续退缩;而具有更高海拔高度、更大面积的冰川则处于平衡或略微增长状态;4)净平衡与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平均物质平衡梯度无明显变化,物质平衡对平衡线高度变化(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保持稳定;5)Svalbard地区冰川物质平衡与该区夏季各月正积温和冬季降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了加强Svalbard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内补给过程研究以及与我国天山冰川物质平衡的对比研究,以求更加准确地认识Svalbard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特征.  相似文献   
122.
对比分析2005~2008年五种再分析资料和东南极地区气象站实测的日平均2 m气温,结果表明:五种再分析资料都能够解释超过70%的方差,年均方根误差为3.4~6.9℃.三种NOAA再分析资料NCEP-1,NCEP-2和20CRv2呈现冷偏差(分别为2.5,1.4和1.5℃),ERA Interim和JCDAS呈现暖偏差(分别为1.7和2.0℃).五种再分析气温通常在(南半球)春季适用性强,冬、秋季适用性差;在海拔2800 m高原内陆EAGLE地区适用性最强,在东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地区适用性最差.ERA Interim适用性优于其他再分析资料,可能源于其4D同化体系;三种NOAA再分析资料适用性最差,因为其同化体系更多地受控于有限的观测资料,20CRv2同化数据更少,仅仅同化了表面气压观测资料.虽然再分析气温具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但是,仍然不失为南极地区气候研究的有效工具.在南极,尤其是在广袤的南极内陆地区,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实地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3.
不溶微粒是冰雪中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参数,通过冰雪中微粒记录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是冰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后期对冰雪微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到20世纪末期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纬度的冰雪微粒的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共有4根冰芯(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慕士塔格冰芯)和数个雪坑开展了微粒研究。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主要从微粒定年、微粒浓度、粒径分布、特殊事件的记录以及与可溶性离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回顾了从80年代末开始的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主要成果并且展望了今后微粒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4.
ENSO事件对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现代δ18O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1951~1992年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δ^18O与I(南方涛动指数),δ^18O与赤道东太平洋SST(海表面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E1Nino年,无论是隆冬还是盛夏,古里雅冰芯中δ^18O均减小。表现为明显的降温,平均降温幅度分别为1.2℃和0.45。在特强E1Nino年,平均降温幅度分别为2.03℃和1.46℃。在LaNina年,盛夏古里雅;冰芯中δ^18O增大,表现为明显的增温,平均  相似文献   
125.
生物有机酸的来源及其测试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目前生物有机酸的来源及其测试分析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目前已知的生物有机酸的来源有植物生代过程中的直接释放,有机物质的燃烧,机动车辆燃油的尾气排放、稀烃等不饱和有机物的大气氧化,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以及及甲酸蚁社会活动过程中的释放等等,有机酸来源的一个判别指标是甲酸/乙酸比值的大小,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来源中,甲酸/乙酸比值〈1。而自然源的两者比值〉1。要准确地测定降水中生物有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6.
依据树轮纤维素δ13C测定数据 ,分析了其气候意义 .结果表明 ,树轮Δ 13C与气候诸要素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包括降水、相对湿度、温度、日照时间 (或太阳辐射 )等 ,部分原因可归咎于云杉是一种浅根系植物、其生长对气候的变化较为敏感 ,因为它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养分和水分均是根系吸收的 .分析表明 ,温度与树轮Δ13C的相关性是它们与相对湿度或降水之间交互相关的结果 ,日照时间与树轮Δ13C呈正相关与光呼吸有关 .利用树轮Δ13C与降水之间的函数关系 ,恢复了近 30 0a来新疆昭苏地区的降水变化 ,恢复的系列与历史文献记录和树轮指数所揭示的降水历史有较好的对应性 .  相似文献   
127.
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1993年,中国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对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的考察,1996起,中国南极考察队对Lambert流域东侧进行了多次考察。本文基于以上考察的研究成果,对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气候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ambert冰川两侧无论是降水还是温度,在几十年时间尺度上其变化趋势都存在着明显差异,Lambert冰川东西两侧从海岸向内陆近500 km断面上表面积累速率的分布截然不同,同时,Lambert冰川东西两侧的δ18O随温度的变化率 (又简称δ-温度梯度) 差别也很大,另外,反映水汽输送强度的海盐离子浓度近50年来的变化趋势相反。以上证据表明,Lambert冰川谷地可能是东南极洲一条重要的气候界线,其原因可能是特殊的局地环流 (顺时针的气旋活动) 导致不同的水汽来源,再加上局部地形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8.
近期气候变暖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1999和2003年在念青唐古拉山冰川考察期间,采用GPS对拉弄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测量,并将将测量结果与1970年航摄冰川末端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70-1999年拉弄冰川末端退缩了285m,平均年退缩量9.8m;1999-2003年拉弄冰川退缩13m,平均年退缩量3.25m.由于冰川对气候的响应有一定滞后性,近年来气候持续变暖将使拉弄冰川继续保持退缩状态.  相似文献   
129.
蓝冰钻(BID,Blue Ice Drill)是一款大直径、便携式钻机系统,由美国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冰钻设计与操作团队研发,可以从近地面的钻点快速获取直径241 mm、无污染的冰芯样品.蓝冰钻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1)下井电机/齿轮减速器:带动冰芯钻刀和外管内的芯管旋转,以便高效运送切割下来的固态冰;2)变频驱动器及配套的控制箱,管理钻机的输入电源;3)安装在反扭杆两侧的把手,在地面以上时起到反扭作用;4)冰芯回收工具:回收冰芯不是通过钻头上的卡刀,而是由独立的冰芯回收工具完成;5)其他附属设备:所有的下井设备通过在绞车上运行的绳索,悬挂在一个可折叠的三脚架上.蓝冰钻系统最少可由两个人操作,并已成功在南极Taylor冰川蓝冰区完成两个工作季.本款钻机系统的升级版本——深蓝冰钻(BID-Deep),目前已经完成设计,获取冰芯深度可至200 m.  相似文献   
130.
丁永建  秦大河  任贾文 《冰川冻土》2015,37(5):1428-1434
<正>0引言2015年8月23日-9月2日,为执行科技部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中对北美落基山和阿拉斯加冰冻圈环境的考察任务,由项目专家组组长秦大河院士、项目首席科学家丁永建研究员和项目第一课题负责人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